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馨月:對經濟新常態問題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8:42:56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訊/今年以來,高層多次提及“經濟新常態”的概念,表明了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規律的新認識,也表明了政府對宏觀政策、行業企業的轉型等有了新分析與新判斷。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問題,筆者在2012年左右就做出了一些預評,認為中國經濟應該存在一個周期性的回落,讓中國經濟有個擠泡沫的過程,以修正這些年來累積的一些不堪負重的經濟問題,如通貨膨脹、房地產、地方債、影子銀行、金融風險、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鑒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型,調整要兼顧就業,我們分析中國經濟增速適度調整到7.5%左右,還是相對合理的區間,對就業等問題不會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但問題在於,經濟降速到7.5%左右,在這個波折之後,未來中國經濟會適當降速並維持在一個新常態之中,還是說這個調整只是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間奏?這是個需要認真研究與討論的問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旦在這個問題上判斷錯了,就可能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認為對中國經濟下“新常態”的定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對“經濟新常態”的這個定義還是持有一些保留意見的,其分歧的基點是建立在對中國居民收入轉型的分析與判斷上。

  眾所周知,中國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市場價格是個先行戰略,中國市場在價格放開以後,物價不斷與世界接軌,且一些核心物價與發達國家相比只高不低,所以國內民眾才會對前些年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外升內貶、居民收入等多方面頗有意見,而解決這些矛盾的核心問題就是切實做好居民收入工作,讓中國從物價轉型的陣痛中走出來,合理有序地進一步完善收入轉型,而收入轉型又是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至關重要一步,也是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的核心一步。

  產業轉型的核心要素是技術,而技術的核心又是人才,這就是過去經常提到的“買大腦”問題。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還始終處於一個“資本東移,人才西遷”的過程中,大量的優秀高素質人才流失到國外,而留在國內的高端人才也有相當一部分為外企所雇傭,這就大大影響了中國的人才戰略,對中國的技術革命很不利。這些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國內收入較低的原因造成的,你不能寄望於中國比西方發達國家乃至日本的收入低十幾倍,卻能匯集世界優秀人才,所以中國如果沒有收入轉型,就難以聚集高素質國際人才,就會阻礙中國的技術創新與革命,也自然會給產業轉型升級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