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良驊:台灣主流社會何以對光復節冷漠?

http://www.CRNTT.com   2014-11-09 11:12:32  


 
  其一,國民黨當局接管台灣之後初期貪腐失政引起有些台灣民眾對光復的失望。台灣光復之時,台灣民眾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盼望、歡迎、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可是,國民黨當局接管台灣之後,一度對人民實行高壓政策,迫害進步人士。上島接收大官大肆營利舞弊,貪污腐化,貪污事件頻傳。島內通貨膨脹,嚴重,米、鹽、塘等民生物資上漲10倍以上,光復僅一年,物價漲了100倍。台灣中小企業在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劫奪下,紛紛破產倒閉。國民黨當局貪腐失政導致台灣民不聊生累積龐大民怨,台灣民眾忍無可忍,在1947年爆發了全島的“二•二八事件”或叫“二•二八起義”。國民黨當局對抗爭者進行了殘酷鎮壓,造成許多民眾傷亡。加上後來的戒嚴、白色恐怖和高壓政策,讓台灣民眾覺得台灣光復後民眾卻依然受壓迫、受剝削、遭屠殺,對國民黨的態度也由歡迎變成失望,進而成為仇恨。對此,國民黨當局除了立足台灣、面向全球全力發展經濟,實現台灣經濟騰飛,讓民眾過上“錢淹腳目”的日子以外,還朝著治愈“二•二八事件”罹難者家屬傷痛目標作了不懈的努力,採取了許多補救措施。台灣當局1988年開始公開調查和討論“二•二八事件”;1991年後台灣各地紛紛成立“‘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關懷協會”;1992年各地紛紛建立“二•二八事件”紀念碑;1995年台灣“立法院”公布“‘二•二八事件’處理條件”;1997年台北市主辦“‘二•二八事件’學術研討會”;國民黨每年公開向“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道歉。儘管國民黨當局對“二•二八事件”採取調查、討論、建碑、賠償、道歉等補救辦法,也儘管民調顯示有75%“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希望讓傷痛過去,用包容抹去心中的傷痛,還儘管有些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當局那時貪腐失政引起的仇恨有所淡化,但許多台灣民眾對其失望毫無疑問,進而對台灣光復失望。 

  其二,“台獨”勢力長期推行“台獨”路線引誘有些台灣民眾對“台獨”抱有幻想和對光復抱持反感態度。台灣儘管在1945年光復並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但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加上外國勢力的介入,又與大陸處於隔絕和分離的狀態。國民黨當局敗退台灣以後,開始堅守反對“台獨”、追求統一的立場,還標榜所謂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並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仿佛具有追求國家統一的政治理想;後來,看到大陸逐漸崛起,主導國家統一希望渺茫,加上受到台灣民眾反獨裁、要民主呼聲高漲的壓力,便以實行偏安一隅的“獨台”思維,主導七次修憲,實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讓台灣選民直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縣市長、鄉市長和各級民意代表。實行“獨台”政策,靠近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和主張,宣稱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台灣的政治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等等。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加大了從根本上切割兩岸聯繫的步伐。李登輝推行“本土化”路線,推行“認識台灣”教科書,拋出“七塊論”和“兩國論”。陳水扁更是瘋狂地推行“台獨”政策,叫囂“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大肆開展“去中國化”的“正名”運動,公布“制憲”時間表,制定“台獨”教科書,推動台灣“入聯”。國民黨推行“獨台”政策,以及李登輝、陳水扁推行“台獨”路線,培養和強化了台灣民眾的“台獨”意識,引起台灣有些民眾對國家認同的錯亂,誤以為兩岸是“一邊一國”的關係,誤以為“台獨”之日就是“出頭天”之時,並有可能實現,從而對“台獨”產生幻想。所以,台灣多次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多數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主張“獨立”的比例在持續增加,主張兩岸統一的比例不斷有所下降。台灣光復,意味著台灣複歸大陸,而台灣多數民眾目前不主張兩岸統一,覺得台灣光復是與“維持現狀”相左,與“台獨”對立。所以,台灣多數民眾認為台灣光復與他們政治主張相悖,對台灣光復具有反感情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