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鄧聿文:中日誰在讓步

http://www.CRNTT.com   2014-11-20 10:15:27  


 
  我個人認為是日本讓步更多,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待。一是至少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在國際場合散布謀求同中國領導人會面的信息,為此先後委托本國前政要向中方轉達安倍的想法,日本企業界為達成兩國首腦會談也對安倍政府施加壓力。

  不論日方這樣做的目的何在,起碼給人的印象是,安倍在想很多辦法要求同中國領導人會晤。從常理看,既然某人有求於人,那當然求人者要先讓步,否則不符合邏輯,除非是中方秘密有求於日本,但如果真有這種事情發生,很難逃得過媒體,所以後者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APEC會議前夕,日本媒體傳出安倍為謀求中日首腦會晤,在對釣魚島的問題上定下了三點主張:尖閣諸島(即中方所稱的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但已知曉中國有自己的主張;力爭花時間通過對話解決問題。這是日媒自己的報道,可能性很大。比較一下中日達成的四項原則共識,不但未見尖閣諸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提法,而且直接使用中方的“釣魚島”稱呼,這在中日政治文件裡是頭一次。

  至於釣魚島爭議不等於主權爭議,可以看作日方的解讀,從中方的視角看來,兩者其實就是一回事,因為眾所周知,中方爭議的是釣魚島主權。之所以在共識中沒用“主權爭議”之類字眼表述,可能是方便日本政府對本國國民解釋。當然,也可以看作中方為照顧日本國民情緒而在表述上作的讓步。但無論如何,對比安倍的主張和已經達成的共識,安倍政府無疑從原先的強硬立場上作了後退。

  三是日本外相對四項原則共識涉及到釣魚島內容的否認,恰恰反證了日本的讓步。道理很簡單,假如是中國有求於日本多於日本有求於中國,岸田文雄也就完全沒有必要急著否認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文件。他理應把這作為安倍政府的一大政績大力向本國民眾宣傳才對。但正因日本讓步較多,為了好向國內交代,就只有不承認它所具有的國際約束力了。

  四是安倍政府近來的民意下降。安倍從9月來,遭遇到了其執政以來的最大信任危機,連續發生內閣高官辭職事件,這使得安倍急於在外交領域有所建樹,而僵化的日中關係就是一個最好的突破口。此外,日本前不久借助日中對抗已經完成了自衛隊的海外集體自衛權的解禁,也可能使安倍認為沒必要繼續同中方對抗下去。

  其實,還可以從一個更大的角度即中日兩國建交後的歷史發展,來分析中日到底是誰先做了讓步。中日關係在上世紀70年代末建交後走過一段蜜月,但在共同的敵人蘇聯消失後,兩國關係開始進入一個不穩定的發展期。隨著中國崛起,中日關係注入了新的內涵,但也孕育著新的矛盾和衝突,並在2010年的撞船事件後急劇惡化。此後不久,兩國都換了民族主義色彩更鮮明的領導人,致使雙方的矛盾和對抗進一步升級,兩國關係墜入冰點,雙方領導人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未能正式見面,在國際場合也僅限於寒暄,這在和平時期是極為罕見的。
兩國關係的惡化,雖有許多偶發因素,但根源在於兩國的結構性矛盾。簡單地說,雙方都要成為“正常國家”。中國借著崛起態勢,要恢復歷史上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日本則要擺脫戰後體制的束縛,成為一個政治大國。對於這種結構矛盾,雙方都有一個調整和適應過程。不過,相對來說,日本可能更艱難一點。因為雖然中國在大部分歷史時期,都領先於日本,但畢竟那是過去的事情,而現實是,中國自近代以後就落後於日本,一度這個發展差距越拉越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