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6並選 政治風險大

http://www.CRNTT.com   2015-02-06 09:42:50  


 
  還記得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的前夕,那時節全球油價飈漲,年初就出現歷史上空前的100美元一桶高價位,到了5月時更高達130美元一桶,而台灣這時正好碰到3月政黨輪替,當時擔任“看守政府”的民進黨“執政”團隊,眼看著國際油價天天飈漲,就是硬著不調整島內原油價格,也不准電價上漲,講得好聽是體念民間疾苦,其實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貼補,這個政治操作,讓當時等著接手的國民黨團隊只能在旁幹著急,完全束手無策。等到接手時公庫的貼補虧損已經相當嚴重,只能立即被迫立即實施“油電雙漲”,而當時已經焦頭爛額的“執政黨”,又碰上可怕的全球金融海嘯,而這時已變成“在野”的民進黨,卻順著民意反彈大肆批判,反正好人都是他們做。試想連兩個月的看守期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是長達4個月,豈不更嚴重?

  回頭再談政治算計,倡議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應分開舉行的朱立倫,提出此議題,究竟對國民黨的好處在那裡?很耐人尋味的是,答案恐怕是對國民黨沒有任何好處。從選舉策略論,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行且期程又是很接近,一定會出現衣尾效應。2008年就是這樣,國民黨先是在年初的“立委”選舉大勝,這個氣勢也就一直連續到3月,並未出現進黨所期盼的鐘擺效應。而依目前現階段的政黨氣勢消長,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辦,其實是對民進黨為較有利的。換言之,政黨氣勢才是關鍵,國民黨如果一直拉不起氣勢,不論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是合併還是分開,其結果其實都不能改變什麼。

  所以,與其糾結在無聊的政黨算計裡,不如回歸到體制的基本面,好好思考一下究竟哪一種體制安排,對台灣整體發展是有利的?我們所在乎的,究竟是過高的選舉經費成本?還是在面臨政黨再輪替時,過長的政權交接空窗期?哪一種的政治風險較高?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不是嗎?

   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