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于丹:兩岸政治霜凍期 文化可彌補政治分歧

http://www.CRNTT.com   2016-01-01 00:19:01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中評社 王秀中攝)
  中評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 王秀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日前出席海外網舉辦的“金台沙龍”活動,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了她對兩岸關係的理解。于丹表示,兩岸之間最大的紐帶是血緣的紐帶。這樣一種倫理認同感、親情認同感包括對共同文化母體的認同感是可以超越政治的。在兩岸政治出現霜凍期的時候,文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合政治的分歧。

  于丹說,兩岸未來要在價值默契上做出更多的文化努力。相較於政治的共識,文化的價值認同感更為強烈。我們在幾千年共生共長的歷史中,有太多共同關注的價值。台北三條主幹道忠孝路、仁愛路和信義路,當大家說起這些名字的時候會發現,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地理坐標,還是一種血緣坐標。

  “這些路名就是集體價值共識,無論是藍營還是綠營執政,不可能偏執到把台北的路名改掉,這種老百姓約定俗成的東西還在。”于丹認為,文化的價值默契大於政治的價值默契,這是民意的,也是長久的。越是在政治出現分歧的時候,我們越是對文化有信心。

  “大陸在文化上還有很多可以向台灣學習的事情。有多少孩子在誦讀古文、詩歌?有多少孩子學習道德禮儀?”于丹曾參加在台北信義中學舉辦的一場教師節活動,她發現,台灣依然是行拜師禮的,拜師不是學生跪拜老師,而且校長跪拜新入職的教師。年過八旬的校長對大家說,“把孩子交給你們,我們一起拜托了。”同去參加活動的大陸代表無不感動地淚流滿面。于丹說,我們可以把文化作為一個動詞,“觀乎人文,以化稱天下,”文化不僅僅藏在典籍和歷史中,也是兩岸同宗同族對於未來的交代,我們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更深層的價值默契。文化復興是兩岸最大的共識,價值的默契是根本的默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