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麗中國,必將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

http://www.CRNTT.com   2016-03-06 07:47:08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中國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與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實踐者,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網發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主任董戰峰文章稱,在過去十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四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大幅下降,大江大河劣Ⅴ類斷面比例大幅減少,酸雨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這對於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全球第一發展中大國而言殊為不易。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本質上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是一致的,是中國本土化的可持續發展話語體系,“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致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必將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十三五”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處於歷史性關鍵時期 

  文章表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十二五”時期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位,經濟社會環境形勢在發生深刻調整,進入工業化後期,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下調、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轉型的動力要素和機制在發生變化,一些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基礎原材料產業有望步入峰值;如何在經濟增長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的條件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發展轉型成為“十三五”改革最為優先解決的問題。

  “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改善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既有土壤重金屬污染、黑臭水體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O3防控等新問題。中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嚴重性在全球前所未遇,區域大氣氧化性、水體富營養化、江河源頭生態平衡等很多環境問題已經處於臨界狀態,環境風險易發高發態勢明顯,新老問題交織,新舊壓力叠加,應對難度及風險明顯加大。同時,中國區域發展階段參差不齊,如北京、上海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有的地區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個別自治區仍處於工業化初期,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問題長期累積叠加,環境質量短期全面達標客觀上難以實現。此外,在國際上環境問題已超越了傳統範疇,與國家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不斷相互滲透,一體化和複雜化程度日益增強。“十三五”時期,中國既要應對國內外廣泛關注的城市大氣灰霾、重金屬污染、水體污染、水質安全等問題,又要應對國際氣候變化、環境履約、跨界大氣、水體污染問題,協同治理、統籌解決的挑戰正在加大。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中國的環境保護將處於矛盾最為集中、妥善應對難度最大的時期,環境保護與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將處於戰略相持階段。

  “十三五”時期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是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最大的短板。“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窗口期,挑戰與機遇並存,如何更有效地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是對中國政府發展智慧的重大考驗。必須立足當前嚴峻現實,牢牢把握住戰略性機遇,積極應對挑戰,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綠色、低碳發展切實實現綠色發展轉型,統籌解決新老問題。

  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力度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落地,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制度創新在不斷完善。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的出台,環境保護督察、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試點推進工作正在加快推進,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十三五”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聚焦於問題導向,通過制度創新引領建立生態環保的長效機制。中國政府大力推進主體功能區劃和生態紅線制度,將依據地方的生態環境承載力水平,探索建立差異化的空間管控制度,從戰略布局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這是中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將進一步全面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督促地方政府守土有責,落實地方政府環保責任,打破地方環境保護主義堅冰,推進全面改善環境質量;推進建立科學規範的面向環境質量、以績效為核心的考核制度,加快實現環境管理轉型;加快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以環境審計制度為基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行政審計和離任審計;大力推進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建設,通過創新市場經濟手段,建立環境信用體系和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推進綠色GDP2.0,著力建立綠色化的經濟體系;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通過建立環保大數據平台,發揮微信新媒體等手段創新,積極推進建立行之有效的環境社會治理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