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產能過剩需力避“零和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07  


 
  一是降低各行業准入的顯性和隱性門檻。政府不僅應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更多的壟斷行業,還應給予所有企業以同等待遇,鼓勵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更公平的環境下廣泛展開競爭。尤其應降低“去產能”過程中的行政干預色彩,防止部分地方政府以去產能之名行“尋租”之實,間接地保護了落後產能企業,擠壓了一些具有創新動力的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同時,還應當簡政放權,對於不應由政府干預的競爭性行業,應盡量減少政策干預,為各類企業營造更好的競爭環境。

  二是大力培養一批新的下游產業,間接地帶動產能過剩上游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中國應繼續發展以高鐵、幹線大飛機製造、智能機器人、芯片產業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大力推進此類行業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掌握,將其建設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應加大國防建設投入,並不斷提升軍事裝備水平。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能夠倒逼上游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轉型升級,淘汰過剩產能。

  三是進一步鼓勵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國家不僅要從財政、金融、人才等方面進一步為從事科技創新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還應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對企業的研發活動給予稅收上的減免,保持微觀經濟主體對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同時,還應出台相關法律,對於國內企業互相之間通過價格戰進行以獨占市場為目的惡性競爭,應予以嚴格禁止,防止企業將利潤用於擠壓競爭對手,降低對創新活動的投入。

  第三,充分利用金融市場工具,通過重組併購有序淘汰過剩產能。一是可考慮通過發行專項國債為化解產能過剩募集專項資金。專項國債專門用於地方過剩產業的重組、整合和淘汰,確保被淘汰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得以保障,從而使過剩產能淘汰工作平穩運行,避免社會矛盾激化。同時,為了避免專項國債資金被挪用,國家必須嚴格監督資金使用過程。應通過認真調研,了解各行業產能規模,根據行業產能過剩實際情況,篩選出重點需要解決產能的行業,制定相關指標,按照指標確定資金使用計劃,並按照季度撥付。

  二是加速推進交易制度改革,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作用。一方面,中國可利用日益成熟的地方產權交易平台系統,實現國有企業產權交易、債權資產交易,使不良貸款、不良資產得到有效剝離。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傳統手段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企業大批破產,人員大量失業導致的社會動蕩。另一方面,應對中國債券市場進行改革。發達的債券有利於國家通過市場化途徑進行不良資產的化解,防範風險向銀行系統蔓延。因此,中國不僅要加速推進各類交易所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還應盡快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加速中國版高收益債的推出,擴大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試點規模,並為其提供更公開、透明的交易平台。

  第四,實行減免稅費新政。減低成本的思路無非是限價、減免稅費和技術進步三種。從長遠看,技術進步可以持續降低供給成本,是解決增長成本上升的根本舉措。但是技術進步的周期較長、前期投入較大、不確定性較多,因此在短期內難以奏效。限價是一種行政手段,除在公共產品供給領域有一定效果外,在私人產品供給和競爭市場上使用,不利於市場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發揮作用。而相較於限價,更多的減免稅費在短期內是有利於經濟迅速恢復活力的舉措,這也是供給管理的重型武器。當然,採取減免稅費新政在不減政府開支的情況下,會導致財政赤字規模擴大,因而如果不把握好控制赤字的規模限度,因赤字引發的通貨膨脹將會抵消前期減免稅費的降成本效應。宏觀調控最忌諱的就是為其一點不及其餘。無論是需求管理還是供給管理,最終都是實現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兩端合力才能實現調控目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