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問題到底出在哪

http://www.CRNTT.com   2016-06-25 07:26:10  


 
  文章認為,針對這三方面原因,經濟政策應當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

  其一,針對宏觀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環境,應堅定地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逆周期調控。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儲蓄—消費結構;另一方面,實施更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公共投資,消化吸收空餘產能,減少失業,盡可能地降低產能浪費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貨幣政策應當靈活地加以配合,在防空宏觀風險的前提下,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其二,針對資金“脫實向虛”問題,必須對房地產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及時、果斷地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再定位”。房地產既具有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屬性,也具有投資保值增值的金融屬性,但說到底,房子是給人住的。過高的房價和過度金融化的房地產市場既不利於房地產市場本身的健康穩定,也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

  如果買套房子然後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每年就能有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二十幾甚至更高的收益率,那麼誰還願意辛辛苦苦投資實業、創新研發、開拓市場?市場經濟就像一個海面,風浪湧動時,會有波峰也會有波穀,但整體的趨勢是會趨於平面。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高回報在短期內會引發資金由實體經濟流向這些部門,也就是所謂“脫實向虛”;但這個過程不可能永遠持續。

  其三,針對民營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問題,應繼續深化、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硬化預算約束,嚴肅財經紀律。特別是對“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一定要規範和強化國有企業市場經濟運營主體的意識和責任,避免政企不分。如果國有企業在融資、戶籍、土地審批等要素資源的獲取上比民營企業具有先天優勢,那麼即便面對同樣的市場機會,兩者也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一方面,這對民營企業不公平;另一方面,這也不利於國有企業走出繈褓,真正成長壯大為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意識的現代企業。

  總而言之,面對民間投資增速下滑,要做到雙管齊下:一只手要採取逆周期調控手段加以緩衝,另一手要借此機會堅定地推進關鍵領域的結構性改革,在改革中為經濟增長積聚長期能量。逆周期調控和結構性改革,兩者都不可或缺,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文章指出,對於民營企業自身而言,真正的出路在於創新和新經濟。只有創新才是民營企業和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走向新階段的唯一出路。好消息是,在互聯網、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等新經濟領域,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正在被挖掘和利用,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正在生根、發芽、成長。

  時光回溯到1997年到2002年那段時期,當時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不比今天不困難,當時的中國經濟也處在深深的困境期。但正是在那段時期,阿里巴巴、騰訊、京東、三一重工、比亞迪、華大基因、金風科技、新奧、蒙牛、農夫山泉、泰康人壽、複星、恒大、SOHO中國、新東方等一大批企業無懼眼前的困境,敏銳地洞察到未來曙光,並堅定不移地摸索、攀登,終而走過長夜、走過坎坷,穿越周期,走進曙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