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兩岸未來走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6-09-17 00:15:06  


 
  然而,日前,民進黨“全代會”上,就“凍獨”問題,有代表提案,以蔡的“維持現狀”論述替代1991年“台獨黨綱”中的“台獨”條文,以及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引發外界高度關切。就蔡英文將上述提案裁決“交中執會處理”的態度,陳菊受訪時表示,民進黨對“維持現狀”提案“高度重視”,其釋放出的訊息似乎是有處理該案的可能。筆者分析,以蔡的思路和目前的島內外政治情勢與實力對比,如果她去處理,不可能採取提案中所謂“替代”“台獨黨綱”等黨的歷史文件的做法。其具體做法可能是循“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路子,不動“台獨黨綱”,以另提“維持現狀決議文”的方式,擬出現階段民進黨的行動綱領,降低“凍獨”的程度與敏感性。而一旦這一步跨出來,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凍獨”議題也就可以結束了。

  (四)未來島內“台獨”理論建構或進一步侵蝕到中華民族層面。

  目前,島內民意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佔8成以上,近年來島內社會彌漫的反政黨情緒和民粹操作也集中在“國家認同”的層面而尚未擴展到中華民族認同層面。但一是近來島內有學者已經提出利用島內公民社會的建構,以西方“公民民族主義”概念應對大陸民族主義的觀點。所謂“公民民族主義”界定的“民族”與傳統的基於祖先、種族血緣以及由此而來的歷史文化臍帶關係等為核心認同的“民族”概念不同,“公民民族”已經轉化為一種以共同的價值觀、政治認同等為核心認同的政治實體。近年來蘇格蘭欲從英國獨立出來,公民民族主義的作用不能忽視。而“台獨”學者早在1994年就引入這種觀點,並以“命運共同體”即“台灣民族”概念呈現。二是認同“公民民族主義”的“台獨”學者還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找到所謂法理依據,即“憲法”規定,“國民地位繫於國籍”、不禁止外國人歸劃取得“國籍”,由此得出“國民全體”並不限於血緣關係等含義推論。

  值得警惕的是,蔡英文推動的“公民參與”以及“公民路線”策略,為未來“公民民族主義”付諸政治實踐提供了土壤和機會,“台獨”政客在文教“去中國化”、擺脫與大陸歷史文化血緣關係的同時,又增加了脫離中華民族的法理、學理工具。

  (五)在兩岸互動上以兩岸事務邊緣化及兩岸民間交流為主。

  一是將兩岸事務邊緣化。蔡英文處理兩岸事務,能談就談,能玩就玩,不能談也無所謂,可以另辟他路;不能玩也無所謂,因為本來也不情願玩,何況在內部其“民主台獨”的施政最重要,兩岸事務冷處理、邊緣化最好。因此,陸客是否減少,不是她關注的重點,她關注的是如何引入其他地區的客源和交流,進而擴展、提升與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對恢復兩岸溝通協商機制也是如此。她不認為兩岸既有的溝通協商機制停擺是多麼嚴重的事,相反,停擺了反而省了她很多麻煩。何況她認為,通過兩岸較低層級相關部門之間的對口視窗、民間各領域交流而帶來的事務性溝通與對話,就基本可以取代停擺的兩岸溝通協商機制、可以保障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可以做到繼續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了;兩岸關係只要能把必須解決的民間交流中的突發事件解決了,加上有點民間交流的成績,也就可以在兩岸溝通的問題上、在兩岸關係上有所交代了。二是阻止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不給大陸插手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這是她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初衷。三是大打“民意”牌,操作民粹,以反擊大陸壓力,推卸己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