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徐慶超:以雙向公共外交修復中韓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7-04-13 00:17:46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講師徐慶超(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 束沐)鳳凰網“大學問”欄目昨天下午舉行以“中韓建交25周年:歷史與機遇”為主題的“東亞和平沙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講師徐慶超從公共外交的維度對中韓關係的發展空間進行了展望。她認為,共通的文化價值是中韓兩國推動公共外交的優勢,而來自於社會層面參與公共外交的積極性仍有潛力,她建議應調動公共外交資源,通過雙向交往形成修復中韓關係的合力。

  公共外交概念近年引入我國 中韓開展公共外交有優勢

  徐慶超首先介紹了“公共外交”的定義。她認為,公共外交不同於民間外交,是指一國政府主導或授權非政府力量實施的,通過信息傳遞、知識共享和價值溝通等層面的跨文化交流,試圖加強一國政府與他國民眾的友好互動,消除隔閡、培育互信,最終實現他國民眾對本國外交政策的了解、理解甚至認同,進而影響該國政府對其行為選擇的一中新型外交理念和活動。

  她介紹,公共外交第一次由美國學者古麗恩提出的概念,2005年荷蘭學者梅麗森提出了新公共外交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直到2008年才慢慢引入國內,一開始還被翻譯做“公眾外交”,後來才稱為公共外交。隨後她介紹了中韓公共外交互動方面的經驗,她以“泡菜”和“韓流”為例展現了韓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她指出,中韓之間具有幾千年交流的友好往來,兩國在文化習俗和價值觀上有共通的東西,相較於與西方,這是兩國展開公共外交的優勢所在。

  談及當前輿論十分關注的因“薩德”爭議引發的“抵制樂天”行為,徐慶超以她親身觀察表示,現在的樂天超市的確已經沒有什麼人,這個現象超出了她的預估。她回顧了2008年奧運會前國內出現的“抵制家樂福”和法國貨的事件,她不知道這兩件事情有沒有可比性,但她指出“薩德”事件在中韓關係史上是第一次發生的,所以作為學者來說不應該做一個看客,應該要做出理性的分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