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熊玠:中國評論 執春秋事褒貶無私

http://www.CRNTT.com   2018-02-26 00:09:42  


 
  二、《中國評論》月刊的風格與特色

  猶憶《中國評論》月刊創於1998年1月,在香港開始發行;截至2018年1月已發行到第241期。最簡便與恰當地形容這份月刊風格的說法,乃稱其為唯一橫跨兩岸三地公開發行的政論雜誌。我認為這個說法,非常屬實,但還須附加至少兩大特色,才能真正傳神:第一,它是堅持採用正體字在兩岸三地發行的刊物。第二,作為一個“政論”雜誌,它能保持其不偏不倚立場歷20年而不變,實難能可貴。《中國評論》月刊的欄目也至為廣闊,包括智囊濶論、台灣論衡、香港論語、國際視野等等,包容兩岸四地及世界大勢。每個項目的內容也是越來越豐富。

  月刊的作者羣遍佈大陸、台灣、香港、甚至海外各地。歷年來,企業高層雖有人事更動,但月刊的主要班底,譬如社長(郭偉峰)、總編輯(周建閩)、副總編輯(王平與羅祥喜)等,則均能忠於職守、貫徹始終。這也是該刊物立場能保持二十年一致的主要原因。

  《中國評論》月刊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的“學術顧問”制度。目下共有七位分散於各地區的顧問,我亦忝為其中之一。這裡的顧問並非有名無實(這與其他很多刊物不同)。顧問的文章或評論,常以“智囊闊論”的專欄發表。譬如最近第240期在“智囊闊論”欄下載有顧問章念馳(上海)的一篇“站在歷史轉捩點的兩岸關係”,即是一例。

  另與一般刊物不同的是:《中國評論》不只是靜態等候外來隨意投稿。它的編輯部門不時運用前瞻性的籌畫,主動圈點題目、邀請專家進行有聚焦性的評論,再以“思想者論壇”方式刊登出來,以饗讀者。這同樣的風格,也常見於其他的邀稿上;故能達到期刊內容從社論到論文間彼此相互呼應之功效。茲舉一期作為例證。

  以2017年11月發行的第239期《中國評論》為例,該期主題是談台灣。其中除了社論以“台獨碰壁:消融在統一的歷史洪流中”命題以外,其他各篇倶是從不同角度來報道或分析台灣的情況與問題。而在如此分工的14篇論文與分析以外,還加一組“思想者論壇”的討論。題目是“從南台灣看兩岸融合發展”。其中七位評論員,除了一位來自香港外,其餘六位全來自台灣;而主持人也是來自台灣的(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再加幕後三位“執行人”是來自中評社)。因限於篇幅,我這裡不能悉數列出該14篇論文的名目。但我可略舉若干實例,茲以顯示該刊對主題處理的整體性、與它們作者分佈的廣泛性。

  譬如,一篇談“台灣史、文化中國與反殖民帝國主義”,是由台灣作者黃光國執筆。另一篇有關“蔡英文推進‘文化台獨’的特點、影響和前景”的評論,則來自北京的郭震遠。再一篇有關“台海風雲”的文章,談“一帶一路與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執筆人是台灣的龐建國教授。另在“兩岸四地”欄下載有台灣陳淳斌教授提供的“海峽兩岸城市交流的現況、問題與願景”。像這樣一期中各篇分別討論而不失其對主題完整性的照顧,可說是《中國評論》的獨特作風,是政論性刊物中極少見到的。堪稱兩岸三地研究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最權威期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