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汪毅夫:舞蹈藝術史研究新創的風格

http://www.CRNTT.com   2020-03-21 00:03:14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作者 汪毅夫)閩南師範大學同事鄭玉玲教授新近出了一本《閩台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以一日二夜讀之而畢,由衷感佩!這是一部從田野出發、得力于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的舞蹈藝術史專著。憑據田野實錄而非歷史記載,溯源追流,類聚群分,從而勾勒出明顯的歷史線索、做出大致的歷史分期,這是舞蹈藝術史研究新創的風格。此種風格乃自鄭玉玲教授之書始。 

  選題決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前途。選題有時也會選擇了研究的困難、研究的壓力。學術大師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是藝術史研究的經典名著,用的是傳統的研究方法:征引史料以做史的論述。他輕車熟路,只用3個月就大功告成。《閩台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也屬於藝術史研究。然而,在“閩台民間舞蹈”與“源流和嬗變”之間,亦即在“閩台民間舞蹈”的具體描述與“閩台民間舞蹈”的歷史論述之間缺乏歷史紀載的聯結:閩台地方文獻裡除了一般性描述的個別片斷,具體描述閩台民間舞蹈的歷史記載相當罕見(這種情況也直接表現於《閩台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書中)。鄭玉玲教授乃另辟蹊徑,積近十年之功在閩台兩地做田野調查,憑據田野實錄成就了藝術史的論述。 

  茲舉例簡而言之。《閩台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將“史前至秦漢”作為閩台民間舞蹈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古閩越族舞蹈並無歷史紀載,卻可從田野見其遺存。如,“流行於閩北建陽的《鳥步求雨舞》是古閩越文化隨時代的變遷遺存下來的鳥崇拜祭祀舞蹈”,“折射出沿襲古代舞雩與古閩越人鳥圖騰崇拜的原始遺風”。20餘年前,我在《閩台雩祭叢談》(收汪毅夫:《中國文化與閩台社會》,1997) 一文裡從道光《建陽縣志》、道光《清流縣志》、劉家謀《海音詩》等閩、台地方文獻輯錄了有關雩祭的歷史記載10餘條,從中完全不見語涉“舞雩”和鳥步求雨舞的內容。 又如,“盛行於泉州,至今在閩、台廣為流傳的拍胸舞明顯保留了古閩越人原始祭祀舞蹈的遺風,舞者光背赤足,頭上戴著用紅布與稻草混編的‘草箍',於頭前又絞出似蛇頭吐信般的向上翹起的繩頭裝飾。舞蹈時用特殊的'打七響'的動律盡情拍擊胸、肋、腿、掌部位,直至舞者肉體發紅。這意蘊古樸的舞風與別具一別的舞飾,是古閩越人‘文身、斷發'、崇蛇祭神的遺存” 。細致入微的田野實錄與有條不紊的歷史論述,如此這般地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梁任公嘗謂:“治專門史者,不惟須有史學的素養,更須有該各專門學的素養。此種事業,與其責望諸史學家,毋寧責望諸該各專門學者”。鄭玉玲教授是閩、台兩地知名的舞蹈藝術專門學者,又虛心從史學家如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學、向史學界朋友請益,有較好的史學素養。由她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閩台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自是不負責望。感謝她又出了一本好書,嘉惠學林,功德無量也。 

  (作者汪毅夫系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