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融合發展的經濟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09-26 00:02:37  


表1:2001-2020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貿易順差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長期以來,有兩個因素決定了兩岸產業分工合作的特點,一是由於兩岸經濟空間和市場規模(包括要素資源市場)的極不對稱,兩岸產業層面的互動或互嵌主要是以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為載體;二是由於體制差異,即大陸台資企業被比照FDI管理,與大陸企業具有明顯待遇和經營條件的不同,這一體制性差異促進或強化了大陸台資企業的相互間的“協力”合作,並保持著與台灣本島的產業鏈或供應鏈密切關係。因此,所謂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岸台商企業的分工與合作,台灣對大陸出口貨品的種類和特點足以佐證這種產業分工合作特點。當然,近幾年來隨著大陸經營環境的變化,以及大陸企業競爭力的迅速提升,這種兩岸產業分工合作特點正在發生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從經濟融合的角度看,儘管台資產業與大陸產業的結合互嵌程度還有待提升,但台灣產業發展與大陸的要素資源結合程度已是非同一般。

  台灣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的後進追趕特徵,主要通過代工成熟產品,卡入高科技產業生產鏈的製造位階,找出利潤空間後專注於纍積計劃執行、生產工程及細部設計技術,在結構限制與競爭環境下,台商在國際分工中的產業型態越發走向以OEM、ODM為主。隨著生產全球化發展,赴大陸投資的台商與初期勞動力密集型台商有所差別,台灣的五大資訊電子主力企業相繼將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轉移至大陸,這些主力產業的台商朝向高科技、大規模、全球經營模式邁進,赴大陸投資逐步以更多元化、全球化的型態進行,對國際跨國企業的訂單依賴、關鍵設備和技術依賴也愈發深刻。另一方面,大陸也存在關鍵產業對國外關鍵設備和技術的依賴,亦即所謂“卡脖子”現象嚴重。

  與此同時,不可諱言的是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資本積纍與技術提升,大陸不斷吸收全球生產要素,完善自身產業鏈的組合,台灣的優勢產業與大陸同類產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不斷減少,兩岸在部分產業領域已出現重複投資的同質競爭,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領域,兩岸同步切入發展的產業領域增多,兩岸原有的產業關係正變成“競爭替代合作”或“競爭大於合作”。

  目前令人關注的是,中美關係急劇惡化背景下,貿易戰、科技戰會持續性衝擊兩岸高科技產業供應鏈,華為等企業在島內的供應鏈已受到牽連。同時,部分美商擔心其產品在大陸代工受美方限制,或擔心大陸供應鏈因中美貿易摩擦而增加不確定性,也要求台商將部分產品如服務器、通信零組件等轉移第三地或返台生產。中美貿易摩擦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以及中美經濟可能存在的局部脫鈎風險,將影響台商在大陸的中長期投資布局。如台商在大陸的主要電子代工企業中,除了緯創布局印度與菲律賓外,仁寶布局越南與台灣、英業達布局台灣,馬來西亞及墨西哥,廣達返台生產高階產品等。未來美國可能會聯合日歐對台提供市場,台當局驅使台資、台企轉移部分製造業,進而延緩和破壞兩岸經濟互動或互嵌,從而達到其政治目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