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政治局勢的演變與兩岸關係的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08-11-28 09:57:02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嚴安林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訊/澳門的新華澳報刊載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嚴安林在第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全文如下:

  2008年初,台灣先後舉辦了第七屆““立委””選舉與第12屆““總統””選舉。尤其是大選的進程及其結果不僅直接影響著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台灣政治局勢的發展趨勢,而且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有著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本文擬從台灣大選著手,探討台灣政治發展的演變及其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台灣大選的結果及其原因

  2008年3月22日,台灣第12屆““總統””選舉揭曉。在全部的1732萬1603位選民、14401投開票所中,有1322萬1609人參加投票,投票率76.33%。其中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得到765萬8724票,得票率58.45%,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得到544萬5239票,得票率41.55%,有117646張廢票。馬英九領先謝長廷221萬3488票,多出16.9%。

  “公投”部分,有17313854人(半數865萬6927人)選民。“入聯公投”的投票數有6201677人,領票率35.82%,其中贊成5529230人、94.91%,不同意352359人、5.99%,無效票320088票;“返聯公投”的投票人6187118人,領票率35.74%,其中同意票4962309人、87.27%,不同意724060票、12.73%,無效票500749票。

  (一)陳水扁當局的貪腐與無能是民進黨選舉挫敗最大主因

  從民進黨方面來看,失敗的主因在於其政治路線的極端化(“台獨”意識形態)、兩岸政策路線的自閉化、人事路線的用人不當、派系爭鬥與選舉策略路線的失誤。選舉結果可以視為台灣民眾對“過去八年陳水扁執政的不信任投票。”“拖累謝選情最大關鍵,依然是扁政府八年執政包袱。”

  1、陳水扁執政八年的失敗。沒有政績,經濟不景氣,貪污腐敗,根源在執政的政治路線的大偏差,激進路線的失敗,“台獨”意識形態掛帥,重政治輕經濟,重“台獨”輕民生。“事實上把愛台灣的訴求過度操弄,變質為狹隘排他的族群沙文主義與反中情緒,這樣的理念思維,形諸於公共政策上,即是經濟上的鎖國與文化上的去中國化,進而不斷引發內部重大爭議,最後則是大失人心。而過度操弄台灣主體意識,甚至還成為黨內同志攻伐排擠的工具,使得本來人才就不足的民進黨,一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陳水扁主政下的兩岸關係,已將雙方神經蹦到最極點。戰術上採行烽火外交,從一邊一國、防禦性公投、終統、正名到入聯公投,意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陳水扁“開啟台灣政黨輪替的新頁,是背負最多期許的“總統”;不過,他可能也是台灣民主化後,最失敗的一位“總統”,足為來者引以為鑒。”最後四年,陳水扁“一個人不但打垮了台灣,也打垮了民進黨。”

  由於社會充滿對民進黨執政不佳的不滿情緒,以至於民心思變。選民把選舉投票看作“替自己買一張政黨股票”,看好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的潛力,能夠為台灣、為民眾謀求未來的利益。“馬蕭配狂勝的意義,就象徵陳水扁執政的徹底失敗”。甚至有媒體說:“與其說大家對馬英九有多期待,不如說選民對民進黨有多失望,民心思變,積怨如排山倒海,沖垮了執政八年所構築的綠色堤線。”

  2、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大搞“閉關鎖島”,不願開放兩岸經濟的合作,違背時代的潮流,以致台灣經濟邊緣化,社會民生凋敝化。“執政後的民進黨徹底誤解深綠選民的意志,過去支持民進黨,不只是基於台灣意識,而是在台灣意識之下,對於政治改革與公平正義的殷切盼望,但台灣主體意識,在陳水扁搖搖擺擺的情況下,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諸多改革理想,更在政府頻頻向財團低頭與對官僚妥協的作為下,一次又一次的遭到踐踏。”尤其是“隨著弊案浮現、經濟不景氣及失業率上升,整體大環境已不利民進黨”。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也由綠投藍,如桃園縣國民黨在13個鄉鎮市共贏314186票,連民進黨號稱鐵票的觀音鄉都失守,“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失望”。“綠營南台灣大票倉失守,馬英九突圍成功。”台聯黨的劉一德稱:“民進黨已經變成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這是台灣民眾苦了八年後的決定與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