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復甦的條件及政策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41:23  


 
               二、幾點思考

  關於經濟危機的幾點思考:

  1.全球失衡是本輪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解決失衡問題將是避免危機重演的關鍵。無論是歷史回顧、文獻檢索還是我們的數理模型均揭示出:失衡、危機與美元霸權密切相關。因此,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至關重要。至少,戴高樂所謂的美元"過度的特權"是該受到約束了。依靠危機或金融動蕩等事後方式對美元霸權施加約束代價太高,我們應從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及完善全球治理結構上來實現對於美元霸權的事前的限制。

  2.現在各經濟體相互鎖定、相互影響,一國走出危機要依賴外部環境的積極變化和各國之間的協調配合。處在全球化時代,"脫鈎論"很難成立,各經濟體周期波動的同步性越來越明顯。中國欲走出危機,也需要外部環境的配合,因此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採取應對措施。此外,周期的相互影響也凸顯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大蕭條時期的各自為政、貿易保護主義就是慘痛的教訓。

  3.經濟體的充分彈性是中國經濟復甦必不可少的條件。從政策反應與復甦條件來看,中國具備走出危機的一些優勢,但是,如何增強經濟體的彈性,使政府投資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以及保證其政策效應的可持續性,則顯得更為關鍵。大蕭條的教訓在於政府干預在某些方面的過度使用,從而加劇和延長了衰退。這表明反思危機要全面:一方面不能如市場原教旨主義者那樣迷信市場的有效性、市場是萬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誤讀"社會主義拯救華爾街",從而否定市場的基本價值。事實上,強調經濟體的彈性正意味著要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中國,如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仍是非常艱巨的任務。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市場化改革仍需要進一步推進,以改革來應對危機。

  三、政策建議

  1.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彈性。特別是逐步取消戶籍制度,促進城鄉勞動力的更自由流動;重視拓寬非正規就業渠道;防止危機期間出現地方保護(比如不允許外地民工進入本地);以及在勞動工資上要協商解決,不應固守工資率絕不下降。伯南克(2007)的研究證實,正是實際工資的略有下降,可以使企業通過增加就業和擴大產出來獲得更大的利潤,從而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和就業上升。

  2.打破地方保護,促進商品服務的順暢流通。在當前擴內需、保增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購買本地貨"的規定,在鼓勵採購的本地產品目錄中,汽車、家電、煙酒、出租車和公務車等字眼頻頻出現。地方保護嚴重阻礙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限制了商品勞務的自由流通,從而成為擴大內需的障礙。

  3.放鬆行業管制,提高私人投資的積極性。危機時期,政府投資或可保持較高水平,而私人投資的大幅下滑才是問題所在。因此,如何通過各種政策刺激私人投資,包括放鬆行業管制,如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放寬市場准入,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4.推進資源價格改革,著眼於中長期科學發展。價格管制必然會損害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推進資源價格改革,使之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及環境損失,才有利於對資源的真正有效的使用,並促進節能環保,對於中國中長期科學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在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處在低位的情況下進行資源價格改革,也是不可錯失的良機。

  5.提高匯率彈性,使貨幣政策成為對抗外部衝擊的第一道防線。大蕭條時期,那些最先脫離金本位制,從而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進行貨幣擴張的國家,率先走出了危機。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多地融入到全球化之中,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獨立的貨幣政策往往可以成為防範外部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但如果匯率彈性不足,獨立的貨幣政策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要從更長遠的戰略高度認識增強匯率彈性的重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