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哥本哈根會議 台灣如何因應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03 11:11:43 |
一、會議緣由 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屆滿,但對抗氣候暖化的努力仍需要持續加強,為了接續下一輪的減排協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在2007年峇里島舉行的第13次締約國大會(COP13)同意在2009年12月7—18日舉行“哥本哈根會議”(COP15),以決定2012年至2017年全球的減排協議。本文先探討會前氣氛、問題點、爭辯點,其次分析會議結果,最終論述對台灣的影響及因應作法。 二、會前氣氛 會前各大碳排放國如中、美、印陸續提出減碳目標表示誠意,歐盟與G77對於中、美所釋出的善意皆表歡迎,環保人士亦十分關注會議發展,會議重點在通過一個具法律效力的文件,而非政治性文件,僅進行宣示性的表態。會議前氣氛高潮迭起,直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放棄原訂行程,改為專程出席最關鍵的領袖會議,讓各界看到了成功的曙光,鼓舞全球士氣。最終與會領袖有119人,各國家地區代表有193人,參與人士高達29600人,如此龐大陣仗號稱二戰以來之最也為丹麥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但代價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與會議目的“減排”背道而馳。 三、主要問題點 1.具體減量承諾:雖然各國皆提出減量目標,但其中各有各的盤算,大玩數字遊戲。其中設定以總量減排者,基準年又有1990年或2005年之別,像歐盟以1990年為準,美國則以2005年為準,以美國所提出2020年將減量17%,若以1990年換算實際上只減4%。中國大陸與印度則是以碳密集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GDP的比值)採取自願減排措施,中國大陸提出2020年前將減少40~45%,若以現在中國大陸GDP成長速度看來,碳排放量未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巴西則提出到2020年在基本情境(BAU)下減少20%,即以不做任何改變繼續發展的情境下為標準,屆時碳排仍會增加。 2.緩和與調適基金:目標是籌措資金來協助開發中國大陸家轉型成低碳經濟,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影響,但需投入多少資金?哪些國家該出資?資金該如何分配?歐盟初步估計2020年前每年至少需要1000億歐元,美國在會前尚未承諾明確金額。 四、爭辯點 1.可查驗的透明化機制:中國大陸在接受監督與透明化兩個問題上採取不妥協的態度,拒絕國際監測機制查證,僅自行監測排放成效,宣稱減碳是對自己及全人類負責,不與其他國家目標掛勾,強力維護國家自主性。 2.會議第二天傳出由英國、美國及丹麥主導的“丹麥草案”外洩,草案協議事項被認為與‘京都議定書’理念相左,且明顯圖利富國。草案方向不僅讓已開發國家在談判上擁有更大的主導權,更削弱聯合國在氣候變遷經費分配上的重要性。最令開發中國家不滿的是,草案設定不公平的碳排額度,富國多出窮國近一倍;草案所擬定的減排目標與時程,富國明顯不足,窮國卻超過負擔能力。 3.會議中歐盟承諾未來三年提撥72億歐元(106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暖化,但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G77)認為金額太少不如預期,深感失望,且未解決長期的籌資機制問題。有國家提出資金可由世界銀行統籌分配,但困難之處在該組織並非隸屬於聯合國,公平性及安全性受到質疑。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