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龍應台“炮灰史觀”的煽情與闕失

http://www.CRNTT.com   2010-05-23 09:29:38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訊/剛過去的2009年恰逢一系列“紀念日”,新中國成立60年,“五四”運動90周年等等,大陸不失時機地掀起了“關鍵年”紀念潮,“紀念史學”的各類作品也紛紜迭出。台灣學界也在不斷醞釀著重估1949年敗退的歷史,《大江大海1949》適時推出,加上作者龍應台的聲明,大賣是意料中的事。在後記中,龍女士用她一貫的感性筆調,訴說“閉關寫作一整年”的辛苦,感嘆“時間不夠用”,“以秒為單位來計時,仍舊不夠用”,足見順利趕場並不是容易的事。況且這一次龍女士不準備以作家身份出場,而是面對“浩瀚史料”,“有如小紅帽踏進大興安嶺采花”。於是我們看到了在真跡、舊照、絕版雜誌、破舊地圖堆中體力透支的作家忙碌的身影,隨著作者從她的祖籍淳化鎮出發,拉出一條縱貫中國南北的遷徙線,從東北到山東,從江南到台灣,從湖南到越北,從台灣到南洋,持續游走在時空變換、生離死別的處境裡,閱讀經歷中不斷充斥著被炮火追殺的人群和沿途散落的殘肢斷體。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隨著作者催眠似的發問,“炮灰論”的歷史觀不但形成了,而且顯得那麼正義、那麼有說服力。面對被作者推到前台的那些顛沛流離的傷兵、滿臉稚氣的少年、不知所措的婦孺,你沒法反駁,好像反駁了作者就對不起在戰爭中受害的所有人似的。 

  然而,要真正面對這段歷史,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寫作情緒的空洞宣洩,慈祥的母親教育兒子,大概是差不多的語調: 

  “飛力普,不可以打架。” 

  “飛力普,要幫助小朋友。” 

  “飛力普……” 

  但是,所有戰爭,包括1949年中國內戰,並不是靠單純的人道主義告誡就能理解的。我相信,龍應台這位年近花甲、見多識廣的小紅帽在踏入歷史叢林之後,肯定遇到不少與她觀點相左的狼外婆,但結果是小紅帽太強悍了,每一次都能用汹湧的修辭熱情順利擊昏狼外婆。於是,南洋島上山打根集中營裡虐殺國軍戰俘的台灣監督員,與血戰淮海食不果腹的前線國軍;密集衝鋒不顧死活的共軍士兵,統統變成了飄散到戰爭塵埃中的悲情線偶,由歷史的偶然所操控,這些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峽的恢弘叙事,揭開的是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口”,讓他們血跡斑斑地盡情噴灑,然後任由記憶的血水灌流進當代人麻木的心里。為被踐踏、被侮辱傷害的“失敗”人群立傳,結論當然是戰爭根本沒有什麼“勝利者”。當交戰搏殺的暴力被不論輕重、不分界線地指責,就意味著任何戰爭的意義從此徹底消解,當“炮灰論”在刹那間炸出人們的眼淚時,“正義論”對勝負的書寫當然就會在淚水中變得模糊不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