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陸客大增 台灣 應展示更好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7 11:24:56  


要讓大陸遊客看到台灣更深層的文化積澱
  中評社台北8月17日訊/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杜紫宸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陸客破表  更應以質為重”。作者認為:“三○○萬陸客來台,固然可喜可期;但有朝一日,表演藝術、心靈禪修、精緻民宿、品牌體驗,成為陸客來台觀光主要動機,大陸社會菁英重複來台度假,寄情悠游於文化深觸之間,台灣在兩岸觀光政策上的終極目標,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文章內容如下:

  “還會再來嗎?”每次在候機室裡,常會與同機的來台陸客寒暄。“來過了!”對方總是這麼回答,言下之意:台灣不就是如此,幹嘛再來?“去過鹿港、苗栗、墾丁,到過誠品嗎?”對方笑笑搖搖頭。

  台北旅展日昨落幕,兩岸旅遊取代歐美日,成為民眾與旅遊業者矚目的焦點;大會論壇發言,陸客來台自由行成為媒體關心話題。回顧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兩年,去年人數已超過九十萬,根據“交通部”估計,今年則有機會挑戰一五○萬,大陸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甚至喊出:每年三○○萬人次“指日可待”。

  看似成果豐碩數字背後,如細看陸客觀光足跡,不難發現:故宮人滿嘈雜如夜市、景點髒亂攤販充斥、茶葉玉石鳳梨酥、日月潭行阿里山外加一○一,這就是大陸觀光客普遍留下的印象。

  如果把擴大觀光當成台灣重要政策,甚至是兩岸發展的主軸選項,請問:這種衝量但不顧質、財團受利而非全民受惠的成長模式,符合最原始目的嗎?

  台灣需要的觀光政策,應該是重質不重量。

  就在“交通部”為陸客人數破表欣喜的當下,我們實在應該好好檢討:如何利用此一歷史機緣,建構大陸觀光客心中留下的台灣意象。那應該不是兩蔣墓園內,國共內戰的歷史巡禮,不是為了印證教科書上日月潭的刻版印象。應該讓陸客真正看到台灣自然生態多樣性,讓他們近距離體驗台灣人文的潛在優質。

  好的政策可以帶來全民較普遍的受益,細膩的執行可以讓台灣之好深入大陸民心,甚至降低兩岸衝突與緊張之可能。觀光是服務外銷的特殊形式,其社會與經濟外溢效果可以很大。舉例來說,如果觀光路線真正多樣多元化,便能使開放觀光政策,由今天少數財團之荷包滿滿,改變為市井小民普遍受惠。更大膽地假設,如果每年五百萬來台觀光客,每人增加一萬元普及消費,並遍布兩百鄉鎮、萬家商店受惠,其引導之經濟乘數效果,等於每年重複產生二○○九年發放消費券之爆發性影響。

  但兩岸觀光政策是否能向重質不重量旋轉,關鍵在於政府高層賦予“交通部”及“觀光局”之績效指標,也就是俗稱的KPI。讓怎樣的陸客來台,每年讓多少陸客來台,決定權應該在馬英九、吳院長,不是邵琪偉。

  以質為重的觀光政策,首要任務在於客層選擇。除了購買力與再訪率,回去後能否發揮小眾傳播,改變大陸社會對台灣觀感的影響力,是選擇時重中之重。說穿了。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何嘗沒有一種反統戰的意義在內?試問:陜西大嬸與上海白領之間,觀光政策不該發揮選擇之作用?

  針對大陸菁英及年輕族群,設計其嚮往行程,以塑造台灣新意象,在即將開放陸客自由行之今日,至為重要。八○後、九○後,未來即將成為大陸民意主流。台灣通俗時尚之引導力量,已普遍深植這群都會菁英,觀光主管機關宜充分掌握關鍵,積極洽商周杰倫、劉謙、費玉清等知名藝人在台擴大演出,並安排場次吸引頂尖白領,以偶像提高目標族群來台意願,讓他們於行程中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台灣文化。

  時近年終,“交通部”、“經濟部”、“陸委會”,更可仿效過去安麗團模式,擬訂手續便捷之企業組團方案,推動台商企業陸籍幹部“回娘家、吃尾牙”,既擴大消費,又激勵員工士氣,可收摸蛤仔兼洗褲之雙重效果。

  三○○萬陸客來台,固然可喜可期;但有朝一日,表演藝術、心靈禪修、精緻民宿、品牌體驗,成為陸客來台觀光主要動機,大陸社會菁英重複來台度假,寄情悠游於文化深觸之間,台灣在兩岸觀光政策上的終極目標,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