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知識體系建設的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1:03:33  


 
中國未經歷“宏大的論述”階段

  更為重要的是外界的客觀條件。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尤其是傳統上對中國不感興趣的主流社會科學界,也開始對中國顯示出無限的興趣。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在提高,他們需要了解中國,更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最大的實驗場所。現存社會科學概念和理論,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經驗之上的。或者說,社會科學是西方社會近(現)代化的產物。但是,和西方的轉型相比,中國當代轉型無論從規模還是深度來說,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擬的。中國的轉型為社會科學界創造了可觀的條件來進行知識創新。當然,中國的發展經驗,更可以檢驗所有現存社會科學概念和理論。

  不過,這些有利於的客觀條件並不意味著中國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相反,中國面臨非常嚴峻的局勢。很多主觀層面的要素,嚴重地阻礙著中國朝建設知識體系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知識體系還沒有經歷過我稱之為“宏大的論述”階段。西方的知識體系自16世紀之後開始得到發展,在18、19世紀得到長足的進步,到20世紀初基本完成。這個知識體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宏大的論述”基礎之上的,諸如馬克思、韋伯、迪爾凱姆、亞當斯密等等。這些“宏大的論述”者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今天,社會科學,尤其是美國,已經轉移到微觀研究。歐洲還繼續有“宏大的論述”的傳統,當代優秀的社會科學理論仍然出自歐洲社會科學家。但美國的研究主要轉向了微觀。微觀研究是美國人的優勢。不過,這裡我們要看到歐洲和美國的分工和合作。美國和歐洲同屬一個文化傳統。當代美國社會科學本來就是歐洲移民建立的,他們沒有任何困難,把歐洲的知識體系移到美國。如果用學術化一些的語言來說,歐洲人建立假設,美國人來檢驗。這種分工和合作,一直相當有效。

  很多跡象表明,中國的知識體系還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宏大的論述”階段,就直接進入了微觀研究階段。並且,中國似乎沒有主觀條件再去做這樣一個“宏大的論述”。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就努力接受西方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早已經放棄了知識體系的論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社會科學過度美國化。現在的學者根本就沒有“宏大的論述”的意識;相反,他們不覺得這樣的論述有什麼價值。他們往往用美國化的思維來研究中國問題。實際上,這種應用性的研究並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是用“橛子”(西方)的理論來評判(中國)“蘋果”。上面已經討論過,這種情況不會得到輕易的改觀,因為中國一切視西方美國為標準,並且把這些標準通過評審制度等等高度制度化了。這方面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很難克服。

  中國有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可能?上面說過,中國具有很多有利的客觀條件。從歷史上看,中國可以也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很多主觀上的努力。歐洲的知識體系也是主觀的產物。知識體系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至少可以從如下一些制度改革入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