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周八駿:正確認識香港政治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3-08-22 09:25:33  


 
  明顯錯誤是:將貧富懸殊歸入政治矛盾。正確地說,這是社會矛盾。尤其在香港,不是所有被歸入“富人”的都熱中於政治,也不是所有被歸入“窮人”的都對政治感興趣,這是香港政治政黨化尚屬初級階段的題中應有之義。儘管目前香港主要政治團體,都深深地捲入了關於社會貧富懸殊的公共政策爭論或鬥爭。但是,兩大對立政治陣營在民生議題上出現分界模糊的現象,社會矛盾之所以被打上政治的印記卻不能反映或形成政治分野,就因為貧富懸殊屬於社會矛盾而與政治矛盾相區別。

  愛國愛港陣營與“拒中抗共”勢力的鬥爭是香港政治矛盾,這樣的矛盾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但是,上升為香港政治主要矛盾則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準確地說,是從倫敦在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前兩個多月宣布在香港推行旨在“還政於民”的代議政制開始,人為製造香港的民主之路與回歸之路分歧和對立。因此,籠統地稱香港政治矛盾是愛國與反共,不僅欠準確,而且,欠正確。 

愛國”與“愛港”不可分離

  我一直稱:自1984年以來,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是若干西方國家與中國爭奪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權。英方在“九七”前製造民主之路與回歸之路分歧是如此,英美在“九七”後企圖在香港政治生態依舊有利於“拒中抗共”勢力的背景下加快實現照搬西方模式的普選制度亦如此。當前,關於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如何走向普選的鬥爭是這一場持續了約30年的較量進入決戰階段。

  還值得注意的是,張志剛不僅脫離香港政治特定背景輕描淡寫地談愛國與反共的矛盾,而且,他故意將“愛國”與“愛港”分離,只講“愛國”不講“愛港”。在香港,只有反對派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一貫分離“愛國”與“愛港”。而今,張志剛這樣一位被一些權勢者吹捧為“愛國愛港”研究隊伍代表人物和輿論工作領軍人物竟然也彈這樣的調門,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於是,張志剛在上文中稱:“所謂愛國與反共,其實都只是一個標籤的符號,”“這種文字上的爭議,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愛國與反共的區分,在回歸以來,一直是矛盾的主軸,這種矛盾並不正常,或起碼不理想。”最後,張志剛亮出了他的基本觀點:“如果愛國與反共這一條不有效疏解,就算中央在委任權上可以牢牢握?,潛在的憲政危機,還是揮之不去。而政治內部力量在一分為二之下再不斷碎片化,也令特區政府的管治百上加斤。所以對2017年落實普選的討論,在計較各派利益和門檻高低等技術問題之外,如何開拓新的政治面貌,把建制派的政治範圍拓闊,或者起碼弱化愛國和反共的對立,才是根本之策!”

  從上引文字可見:張志剛終於承認在香港政治矛盾尖銳的條件下,如果實施他所竭力鼓吹的讓“泛民主派”參與普選行政長官而由中央行使委任權“守尾門”的方案,潛在憲政危機會揮之不去;但是,他不願意放棄其竭力鼓吹的方案,因此,他提議“有效疏解”愛國與反共的矛盾──把建制派的政治範圍拓闊,或者起碼弱化愛國和反共的對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