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與內地20年來政治磨合進程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4-06-27 09:18:43  


 
  互相“摸”,目標卻不是過同一條河

  最根本的原因,是雙方的出發點非但不同,目標更是不同。如果目標一致,摸來摸去,最終總會走到一起來的。但如果目標不同,終有一天會撕破臉皮、惡言相向。當初“摸石頭過河”的目標是過河,目的地是對岸,但雙方的對岸在一開始,就不是一樣的。

  在中國官方和內地許多老百姓的認知中,香港回歸、一國兩制,代表的是香港從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社會,回到中國大家庭;香港人最終要與其他省份的人一樣,生活在同樣的政治生態系統里,與此同時意識形態部分也會趨同。說白了,這是一個政治整合(integration)過程。因此,中國官方的政策是保留香港在經濟上的充分自由,允許地方特色的存在,但在政治上要讓香港越來越靠近內地,政治整合趨向內地化。這是“一國兩制”的根本。

  而在香港,有少數人,是非常了解港英政府與北京的談判細節的,但當時並沒有香港民間代表的參與。所以大部分港人認為,他們對自己的命運一直就沒有起碼的參與權。對於最初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50年不變”的大方案,大多數港人雖然並不以此為滿足,仍覺得這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處理兩邊關係的彈性框架,在摸索中往前走。

  只不過對大部分港人(尤其是香港的中產階級)來說,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政治參與意識較強,他們雖然認同“中國大家庭”,但他們心目中“一國兩制”這條路的未來,並不是要讓香港越來越像上海,而是希望香港越來越像其他的國際化大都市,不但有自由,有財富,有法治,還有民主,分享著紐約、倫敦、悉尼、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的普世價值。

  這就可以說明,當前為何會出現“占領中環”這類行動倡議和其他的火熱情緒。因為近20年前港人回歸時所期盼的國際大都市的普遍價值——自由、繁榮、法治、民主,他們至多只有一半,他們覺得已經等了近20年了,不應該老缺乏另一半。

  因此,近20年里“一國兩制”大框架下的香港回歸,在雙方都從具體層面上摸索如何相處的路徑的同時,卻越來越發現雙方不是要過同一條河。摸索來摸索去,都發現自己摸到了對方的問題所在,於是就有了很多摩擦。比如2003年,試圖在香港推出涉及“國家安全”的第23條立法,引爆了回歸後香港最大規模的50萬人上街遊行,直到香港保安局局長下台才平息。今年7月1日有多少人上街,馬上就能見分曉了。

  這是我從美國到香港的21年里,作為一個中間人士看到的最大悖論。倫敦花了150年時間,把香港變成了人人皆知的非政治化城市。而北京只用了不到15年的時間,就把香港變成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城市,每年都有多次大規模的遊行示威。這是北京有意為之嗎?當然不是,北京絕對不願看到香港越來越政治化,而是希望它和當年在英國統治下那樣,大家只忙於賺錢、不問政治,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不是最大的悖論,是什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