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 將進入深度博弈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8-21 00:13:32  


 
  蔡英文時期兩岸關係的基本態勢

  從2016年開始,大陸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未來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按照“十三五規劃”,大陸的經濟增長率在6.5%左右,那麼5年後經濟總量將達到90多萬億人民幣(約15萬億美元),將接近美國的經濟總量(目前美國是17萬億美元)。如果對比台灣,雙方的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現在大陸綜合實力已是台灣的22倍,已有5個省GDP超過台灣,6個省逼近台灣,今後2年左右將有10來個省超過台灣。所以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經濟仍對台灣具有很強的磁吸作用,台灣經濟“中國化”的趨勢仍將持續。

  另一方面,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將繼續增加,“中國認同”繼續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台灣青年的因素。今天台灣15-19歲的台灣青年約有150萬,20-39歲的台灣青年有720萬人,二者合計佔台灣總人口的37%。這些台灣青年大部分是在台灣“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大多數人(接近90%)在政治上認同台灣,並持有“一邊一國”的政治立場。所以未來幾年,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和“分離主義意識”仍將繼續強化,台灣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去中國化”趨勢仍將持續。

  所以在未來4到8年時間裡,兩岸關係仍處於“中國化”與“去中國化”的邏輯關係中。但是將與過去30年“中國化”與“去中國化”過程有所不同。

  首先是大陸民意對兩岸關係的認知發生了一些變化。近年來,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大陸總體上對兩岸最終統一具有較強的信心,也願意用一些時間來等待台灣民眾的改變,讓台灣民眾認識到統一的好處,並願意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但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並沒有阻止台灣民眾“中國認同”的流失,特別是過去8年兩岸經濟關係更加密切,但是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繼續快速流失。在這種形勢下,大陸的輿論氛圍發生了一些變化,“和平統一已無希望”、“晚打不如早打”的論調在大陸開始流行。面對大陸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擔憂,大陸很難像過去那樣慢慢等待台灣自己做出改變,而必然會謀求將經濟領域的“中國化”逐漸向政治和文化領域拓展。

  同樣,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台灣一方面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希望獲得和平紅利;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台灣民眾“台灣認同”的增加和“一邊一國”觀念的強化,他們普遍不希望兩岸統一。他們既想搭大陸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獲得好處,又擔心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度高,威脅台灣的“安全”,傷害他們的“主體性”。正是基於這種民意,蔡英文不斷批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讓台灣的經濟愈來愈依賴大陸,日益削弱台灣經濟自主的現狀。所以在未來的執政過程中,蔡英文將把政治和文化的“去中國化”向經濟領域拓展,謀求經濟上的“去中國化”。

  所以未來4到8年,兩岸關係中“中國化”與“去中國化”的博弈不再是在不同跑道上的平行競爭,而是不斷向原本屬於對方的跑道拓展,開展全面性競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