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者:香港政局碎片化 政府施政受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6-09-03 00:08:50  


何俊志認為,香港政局碎片化的趨勢,可能源於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制度的激勵。(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記者 莊恭誠)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何俊志日前在一個講座分享有關香港政黨體系的研究發現。他指出,香港立法會有效政黨數量的增長,更多源於功能界別選舉的制度激勵,並非傳統所認為的因比例代表制促成,而這種碎片化的傾向,將對特區政府的施政帶來挑戰。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環球中國研究”系列講座,日前邀請何俊志以“測量香港的政黨體系”為題主講。何俊志認為,一套有效的測量工具,可以引導學者更為精確地測量政黨體系,追尋政黨體系變遷的動因,並預測政黨體系的走向,不過香港學術界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

  政黨數量增多 源於功能界別

  根據何俊志的研究發現,立法會有效政黨的數量,於1995年之後呈增長態勢,並於2012年出現拐點。而這一增長趨勢,與地方選區有效政黨數量的走向一致。若以建制及泛民兩大陣營為劃分,前者的有效政黨數量於1998年之後逐步下降,政黨數量呈搖擺性整合,後者則呈增長之勢,而且與其在功能界別有效政黨數量的走向一致。

  何俊志指出,回歸之後兩大政治陣營內部出現持續性的分化,而且主要體現在功能界別。他認為,2012年俗稱“超級區議會”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選舉推出,整體上有利於收縮政黨數量,不過由於這一制度下的選舉僅進行過一次,因此這一結論仍有待今屆立法會選舉結果驗證。

  更進一步,何俊志說,立法會內部的分裂動力,主要來自於泛民陣營在功能界別的分化,即有效政黨數量的上升。其中最明顯的特徵,是民主黨於1995年在功能界別“一黨獨大”的局面,之後被其他政黨逐步攻破,不過當民主黨在功能界別的議席被逐步“蠶食”的時候,其他政黨並未形成有效整合。而另一方面,建制陣營當中原本在功能界別屬第一大黨的自由黨,議席數量亦持續下降。

  何俊志分析指,功能界別同時拉大了兩大陣營的有效政黨數量,導致兩大陣營的政黨均走向碎片化。他推斷說,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功能界別的制度將進一步提升香港立法會的有效政黨數量,肢解兩大陣營的政黨分佈。

  政制發展欠計劃 為反而反

  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為,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小黨發展,令政局出現多黨趨勢。

  不過何俊志的研究發現,香港成為了全世界的反例,比例代表制在香港實際上壓縮了政黨的數量。而功能界別選舉制度最初的設計原意,在於維持部分階層能夠低成本參政,不過結果證明,這一制度有可能反而將部分階層的代表驅逐出體制之外。

  何俊志更提出,民主黨和自由黨兩大趨向中間性的政黨弱化,並不完全因為社會對立和分裂,而更有可能源於制度激勵。

  何俊志還指出,政黨越碎片化,可以行使否決權的力量就越大,就越不利於行政權的行使。

  他引述國外學者對拉丁美洲政治制度變革的研究,指只有當議會出現兩個勢力相當的政黨,才能走出制度困境,實現制度變革和政治革新,其他情況都屬於打亂仗,類似目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所面臨的局面,即反對派政黨數量太多。

  他還認為,另一種走出這一困境的模式,可參照俄羅斯的情況。他說,從規範的角度來看,俄羅斯總統並非多數黨派的成員,實際上亦不存在執政黨,在這種情況下,行政首長在議會當中構建執政聯盟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行政首長具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和能力,能夠通過不同管道,構建出有利於施政的執政聯盟,那情況就會比較順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