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范椒芬對話中評:要破除困擾港人的心魔

http://www.CRNTT.com   2016-09-27 00:13:07  


 
  她表示,高中階段,國史從來都是選修科,回歸前只有少數學校規定唸理科的學生也要選國史,而她就讀的中學,就無這樣的安排。為減輕高考的壓力,鼓勵全人發展,教育改革把每位學生的高考科目,由10科減到7科,參加國史高考的學生與其它選修科一樣同步下降。

  她強調,多學歷史不等於會更愛國,愛國也不一定要通過在學校學習國史。立會選舉中因主張“港獨”而被取消資格的梁天琦,名校畢業,父親是中學國史老師,自幼受國史薰陶,高考亦選了國史,但他是否愛今天的國家?羅范椒芬表示,學習國家的過去,不必然對今天的國家產生認同,關鍵要走出西方民主的迷思,打破心魔,對如今的國家有歸屬。

  通識教育:老師不瞭解初衷 走偏了

  港版高考(DSE考試)中,通識教育科與中文、英語、數學並列為四大必考科目,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科技能源與環境六部份,旨在培養學生面對問題獨立思考、多角度探討的能力。

  羅范椒芬表示,上一代人讀書時少有關心社會和國際事務,這一代通過互聯網認識社會。她形容網絡信息膚淺、碎片,善於傳播仇恨,但又叫人無法擺脫。所以,學校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全面觀察、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退休保障為例,讓學生代表不同持份者——商界、社會福利界、貧窮人士和政府——先從各自角度分析,再瞭解彼此的立場和看法,提出解決方案,相互比較各種方案的利弊,這是通識教育的理想模式。

  現時的通識科,因部份內容涉及本地身份認同及對中央政府評價存在爭議。一些老師以媒體對國內的批評報道,作為引導學生認識國情的主要材料。有評論認為,學生在社運中表現出的情緒,除了歷史原因,通識科的教授方法也是“罪魁禍首”。

  對部份老師不搜集原始材料、不作分析、不提煉中心,只憑個人的喜好選擇個別報章的報道進行討論的做法,羅范椒芬提出批評。“不能全面客觀地審視問題,這樣會誤導學生。認為所有問題都在政府,是很多年輕老師都有的傾向,這表示他們也沒能理解通識教育的初衷。”

  對於通識科沒有課本的質疑,她解釋,這是因為社會問題一直再變,但不代表學校就要趕時髦——“港獨”冒出來就都去討論“港獨”。相反,應該指引學生去探討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例如土地、房屋等影響香港經濟社會的根本問題。她表示,自2009年推出至今,通識科在有些學校展開的不錯,但更多學校沒有掌握要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