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新京報:調整經濟結構與降息同樣迫切

http://www.CRNTT.com   2008-11-28 08:14:09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訊/新京報發表社論“調整經濟結構與降息同樣迫切”,全文如下:

  11月26日,央行一次性降息108個基點,力度僅次於1997年金融危機時降息144個基點。大幅降息目的是為了拉動投資與消費,考慮到國際主要央行過山車式的降息之舉,考慮到目前我國真實CPI導致利率提升空間增加,央行降息是追隨全球救市步伐的必然也是必須之舉。

  理論上大幅降息可以增加投資與消費。由於存款利率下降導致債券受到投資者追捧,占比50%以上的活期存款可能轉投債券市場,成為這一輪投資熱潮的重要驅動力;降息還能够驅使儲戶將部分錢用於購房、購車等消費活動。當然,這一措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與居民財富與真實通脹率的縮水程度、居民對經濟增長的預期緊密相關。

  同時,降息可以降低負債率過高的企業的成本,上市公司的利率成本據估算下降十幾億,對於基建、房地產、電力、航空等負債率動輒高達70%以上的大型企業是實實在在的讓利。此舉對於銀行亦有利,此次降息表面上降低銀行利差,是銀行讓利給貸款者,但如果企業破產導致一些銀行分支機構呆壞賬上升,企業皮之不存,銀行毛將焉附?

  降息是應急之舉,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則是治本之策。此次金融危機對於我國是不是一次巨大的機會,取決於能否抓住這次機會切實地提高我國的企業效率與行政效率,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資源配置效率與行政效率同樣重要、一樣迫切。

  十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讓我國擁有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底氣。目前,我國擁有60萬億的銀行總資產、近20萬億的城鄉居民儲蓄、15.7萬億的銀行存貸差以及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降息是希望沉澱資金融入經濟運行,以此阻止經濟下滑趨勢。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此前經濟高速發展並沒有同時帶來對資源的高效配置,要避免中國經濟陷入擴張-緊縮-再擴張的不良循環,必須解決這個痼疾。

  資源配置低效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一些政府長期建設項目存在浪費現象,在資本市場與公司債市場中,資金被配置到效率低下、擴張無度的企業,導致資本市場屢屢出現大的險情。事實上,從2004年第一次刮審計風暴時,審計報告屢現“財政資金投資效益不高的問題非常突出”的字眼,四分之一的項目未按期建成投產;將近四成的已建成項目運營效果差;部分工程質量存在重大隱患;擠占挪用建設資金及損失浪費問題嚴重。

  採取靈活果斷的貨幣政策,可以為我國GDP的穩定增長提供保障,但能否利用此次金融危機調整經濟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長遠的動力,也很重要。如果政府善用積累的財富,此次金融危機對於我國就是一次巨大的機會。

  中國與英美經濟病症不同,藥方理應各異。與英美徹底信任市場、政府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失信行為推波助瀾不同,我國經濟的症結是存在資源被濫用、錯用,雖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基建項目提高了生產率,但要防止政府積極財政的一些資源通過層層分切、通過轉移到低效企業被浪費,糾正某些體制性弊端,顯得尤為迫切。

  降息、積極財政政策等舉措,為我國進行體制性糾偏提供了空間,而不是為積極財政政策提供路徑依賴。要讓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