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日救助汽車業對中國的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08-12-30 13:15:00  


 
  20年前,當日本陷入經濟危機時,日本政府也像今天的美國政府一樣,扮演起“救世財神”的角色,哪里有危機就往哪里注資(尤其是金融業)。結果呢?日本經濟經歷了10年的煎熬。究其原因,還是忽略了經濟體價值與經濟效率之間的關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迪利亞尼和米勒早就告訴我們,經濟體的價值取决于其未來投資效率的高低,而與資金的來源、大小及成本無關。這其實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但日本人用了50年的時間外加一次慘痛的教訓才明白過來(也許是真明白了)。 

  日本汽車業今天的自救可以看成是對MM理論的理解和消化,首先,他們沒伸手向政府要錢,也許它們已經明白“防止下滑的關鍵不是資金問題”的道理;其次,它們采取的方式也比較合理:减産裁員提供了提升效率的基礎(坦率地講,企業的價值與其主營産品的産銷量沒有絕對的相關性,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優化內部資源配置是企業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徑(像汽車賽這樣的燒錢運動只有在經濟上升期才能發揮其廣告效應的研發效應,而在經濟危機期,這些效應的價值是很低的)。因此,從理論推演看,日本汽車公司的自救行爲是應該能够重獲市場認可。 

  再看看美國汽車巨頭們的做法,就不難理解其被質疑的原因了。說白了,美國人還是信奉金錢的力量,以爲有了政府的資助就一定能重獲新生,也就一定能由此保證經濟的穩定,從而避免全面的危機。依我看,這是不可能的,關鍵還是效率問題。20多年前,當日本汽車大舉“進犯”美國市場時,就有人建議汽車公司應减薪應對危機,旋即遭到堅决反對,結果就是整個8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的持續低迷。今天,我們也不妨大膽設想,如果日本的汽車企業把資源配置到節能低耗的汽車開發上,幷廣泛提高生産效率,而美國的汽車公司繼續依靠外部資助,用不了5年,一家豐田橫掃三大巨頭的歷史還會重演(但令人遺憾的是,12月23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將采取與美國類似的救助汽車業的意向,使得這樣的大膽構想恐怕只能停留在想像中了)。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其實一點都不比美日晚,幾個月前,沿海地區的一些中小企業就已進入寒冬。在如何處理這些中小企業的問題上,地方政府的態度是“積極的”——堅决救助,幷借此倒逼中央,最終形成了中央在政策和資金上的“妥協”。這種妥協的最終結果是什麽現在很難預測,但其作用一定是抑制了資源配置的優化,抑制了優質基因對資源的占有,從而也抑制了中國經濟的産業升級和價值提升。最近有人撰文說,美國經濟的企穩是中國經濟復蘇的前提,這話也許是對的,只要中國繼續維護當前落後的産業結構,就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爲什麽我們就不能抓住機遇調整産業結構呢——哪怕是部分的也好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