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鐵礦石談判 “中國模式”難在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09-10-20 10:15:07  


鐵礦石價格,中國需要整合行業力量爭取有利態勢。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訊/2009年鐵礦石價格談判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2010年的大幕又將拉開。在日前召開的鐵礦石價格談判前奏會議上,中鋼協負責人提出,在新一輪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應尋求建立“中國模式”。

  東方早報刊登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文章表示,中鋼協在2009年價格談判中暴露出來的不足,一是高估自身籌碼,過早暴露底牌,例如在談判一開始就要求對手降價40%,一旦目標無法達成,反而陷入被動;二是在談判中欠缺靈活性,無法根據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相應調整談判目標和策略;三是不能很好地平衡大型鋼企、中小鋼企、鐵礦石進口商之間的利益。

  客觀地講,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本國企業參與對外議價,在國際談判中也屢見不鮮。但問題是,中鋼協並非一家純粹的民間行業協會,從其官方背景和行事方式來看,倒更像一個強勢政府機構,使得本應作為談判主體的企業失去了獨立的意志表達和判斷力,有喧賓奪主之嫌;更麻煩的是,這使得企業行為容易上升為國家間的對立。中鋼協在2009年的表現無非再次證明了,計劃經濟思維和官僚機構難以適應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瞬息萬變帶來的挑戰。

  根據媒體披露,2010年中鋼協的談判目標包括:一是將結算周期確定為自1月1日至12月31日,以適應中國的生產節奏;二是要求礦業巨頭適時給予“量大價優”的照顧;三是對內要求全國實行統一價格,不再區分長協價和現貨價。毫無疑問,中國不應繼續扮演價格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而應當成為價格的協商制定者。

  文章分析,就現有情況看,“中國模式”順利誕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幾個突出問題表現在:

  首先,雙方並非對等的兩個博弈主體:一方是幾乎鐵板一塊的全球三大寡頭串謀,而另一方則是各懷心思的800多家中國鋼企和上百家鐵礦石進口商。的確,2009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60%,其比重不可謂不大,但這不等於中國就擁有了相應的話語權。由於國際鐵礦石的價格需求彈性一向較低,加之國內投資過熱等因素,導致進口需求量無法根據價格變化而有所增減。因此,若不先治理投資過熱和產能過剩這些深層次的矛盾,中國鋼鐵業受制於人的局面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改觀。

  其次,眾所周知,改革就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所謂的“統一價”也將不可避免地在大型鋼企、中小鋼企、鐵礦石進口商之間進行利益重新洗牌。表面上,中小鋼企將成為新的受益者,但由於不掌握礦山和供應渠道,理論上的受益不一定能轉化為實際受益;同時,這也等於是壓縮了鐵礦石進口商和大型鋼企的利潤空間,它們是否還有足夠動力積極參與談判令人懷疑。

  最後,在國際經貿往來中,將政治與經濟問題混在一起,恐怕將成為鐵礦石價格談判今後面臨的最大障礙,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事實上,談判價格最終是漲了1美元還是降了1美元,並不導致國民財富的大面積流失,更不涉及到中國是否丟了面子。相反,我們應當問的是,中國鋼鐵企業能否承受?其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能否承受?如果不能承受,能否讓一些缺乏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退出,或者允許被其他企業兼並?因此,在2010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若中鋼協的角色定位和思維模式不做出根本轉變,其結局並不特別令人期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