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國民黨要堅持什麼樣的“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0-03-01 11:22:25  


  中評社台北3月1日訊/“國民黨又遭受一次選戰挫敗。不同立場者對這場挫敗都提出不同解讀──或者歸咎。”《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專欄作家顧爾德的文章“國民黨要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文章內容如下:

  中壢的國民黨支持者抱怨黨中央在客家地區推出非客家的空降部隊,讓客家鄉親投不下票。若此說成立,為何民進黨空降的蕭美琴在同樣客家籍選民很多的花蓮卻可以打一場令人驚豔的選戰?

  新竹縣議長、之前與邱鏡淳競爭縣長失敗的張碧琴,她則把鄭永堂落選歸咎於邱鏡淳“轉換跑道,造成“立委”補選,勞民傷財,浪費公帑,讓社會觀感不佳。”但這又怎麼解釋邱鏡淳可以說服那些對他“觀感不佳”的選民支持他高票當選縣長?

  這些咎責之詞只是說明敗選之後的國民黨在上述地區仍處於分裂狀況,地方派系的矛盾還很大。未來民進黨還是有機會見縫插針,乘機崛起。

  不過也不要忘了一點,長期以來國民黨的地方政治就是存在著派系的競爭與聯盟。過去國民黨也多次成功地在派系間分配政治利益,而順利贏得選舉。為什麼今天的國民黨卻拙於處理地方派系的問題,進而接連敗選?

  立選補選後,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發表和一個月前敗選後類似的談話,都強調要“堅持改革”。國民黨改革藍圖是什麼?從這兩次選舉中實在看不出有具體的方針。一般說法是,國民黨的改革是要推出形象好的候選人,拒絕向派系低頭。因此,國民黨堅持在嘉義推出形象牌林德瑞。問題是,國民黨在嘉義選戰本來就沒有勝算,不論推出教授還是流氓一樣會落選。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國民黨知道這場選戰會輸掉裡子,所以用一個形象牌來贏回一點面子。此外,國民黨在花蓮與新竹的提名,不也是想藉派系力量贏得選戰?只是沒有能力處理新竹嚴重的派系矛盾。

  馬英九與金溥聰在談“改革”這兩個字時,讓地方政治菁英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中央與地方好像是對立的,派系彷彿都是要被改革的對象。這其中有馬英九本人對政治清廉的堅持,但中央菁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當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地方政治菁英和現實存在者有距離,就傾向用自己理想形象加諸於地方政治。陳學聖的提名就是一個好例子。

  國民黨中央菁英比較相信科學的選戰,民調常成為他們判斷依據。但提名民調不高的陳學聖,又可看出他們主觀偏好有時還是壓過客觀數據。即使完全依客觀民調數據來進行提名,他們依然忽略了選舉動員機器的重要性。地方選舉動員機制掌握在派系而非黨部手上,當地方派系矛盾無法擺平,就影響到派系動員意願,這次選舉投票率超低,部分原因就是派系未積極動員。

  追求清廉政治的理想值得堅持,但是國民黨中央菁英的改革方式並未觸及到地方政治的結構改變,這個結構是建基在複雜的地方利益、地方政治菁英與選民的長期互動上,不是光靠提名形象好的候選人當犧牲打就可以改變的。

  對民進黨而言,幾次選舉獲勝會讓他們對五都選舉以及兩年後“總統”大選有更高信心。不過,這幾次選戰都是地方型選舉,地方政治生態影響力遠大於全台灣性議題或政治明星。當選舉層級愈提高,對地方派系利益的直接影響降低,大家也較容易整合於各自政黨旗幟下。這兩次“立委”補選的成功,也不能保證民進黨在五都與“總統”選舉也能順利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