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台灣民眾 實踐不一樣的政治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0-08-18 10:56:32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順利過關
  中評社台北8月18日訊/“從土地的哀號、農民和原住民在凱達大道上(以及在他們家園)的怒吼、到模擬‘立院’的公民審議,台灣的人民正在實踐不一樣的政治想像,並且揚棄那些舊時代的困獸。”專欄作家張鐵志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人民正在實踐不一樣的政治想像”,文章內容如下:
  
  最近台灣的政治風景又再次讓人看到台灣政治論述的困頓,以及國民兩黨的本質。

  首先,雖然馬英九說經濟和環保有爭議時環保優先,但馬政府的作為卻顯示馬英九不是一個“虛位”“總統”就是一個“虛偽”“元首”。在中科三期與四期的爭議上,“行政院長”吳敦義和“環保署長”沈世宏一連串荒腔走板行為和言語,讓人懷疑台灣民主出了什麼問題。先是一月最高行政法院撤銷“環保署”一階段環評,“環保署”卻置之不理,任由廠商繼續施工,以至於在八月二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中科第三期必須停工。但“行政院”和“環保署”卻不斷辯稱法院裁定效力與環評法無關,中科三期停工但不停產;然後在八月中,決定加速草率通過環評,試圖為廠商解套。“行政院長”吳敦義更說出名言:“注重環保不能過度與偏執,否則豈不要讓人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

  另一方面,一周前,民進黨推出五都選舉的首支電視廣告“ECFA對誰有利?”這是一支很好的廣告,民進黨訴求ECFA造成的貧富不均也的確可能是事實。然而,誰都知道民進黨更在乎的是與中國簽訂這個經濟協定,而不是台灣社會的貧富不均,因為他們並未花太多力氣著墨於後者的社會政策。而五都選舉打ECFA議題,也顯示“拚本土”果然是民進黨的不二法寶。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兩大黨的主流政治論述,一個是拚本土,一個是拚經濟。國民黨從威權時期的正當性就是奠基在唯發展主義;在九零年代的民主化競爭中,他們標榜“安定與繁榮”,批評民進黨和社會運動破壞安定並且將其戴上反商的帽子。在過去十年,中國逐漸成為影響台灣政治的重要因素後,他們繼續主打經濟牌,並視對中國經濟開放做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解藥。

  民進黨則是從黨外時期開始訴求民主化、本土化和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但是當形式民主的民主工程逐漸完成後,民主論述開始減弱效用;而當他們開始向執政之路邁進時,與社運的連結也逐漸脫落。於是,他們只剩下本土化論述作為政治動員的主要武器,並且是最便宜可用的工具,甚至是“阿扁”腐敗時的救生圈。

  兩黨的拚本土和拚經濟路線已經是捆綁住台灣的主要政治想像,但這種困頓的政治想像早已不能抓住民間的力量與呼聲,而更多是困住了政黨自己。台灣的主體性、經濟的發展當然都很重要,但是我們更需要第三種政治想像:拚社會正義和環境正義。這也是民間不斷在發出呼籲的聲音,只可惜政治人物完全聽不到,或者聽不懂,所以國民黨繼續一意孤行,而一樣親商的民進黨只是保持噤聲。

  經濟發展當然可以和環境保護維持平衡,因為台灣要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而不是如過去般剝削土地與環境的粗暴發展。

  在兩岸問題方面,也當然應該好好談。民進黨不能永遠採取“反”的姿態,而國民黨打算包裹表決ECFA對台灣如此影響深遠的協定則是違背民主監督,我們期待的是“國會”中出現更多細緻的辯論。民間團體和許多法政學者上個月成立“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對ECFA進行公民審議,並在上周舉行模擬“立法院”,從環境、勞工、人權角度提出許多具體提案,值得“立法院”諸公仔細研究。

  從土地的哀號、農民和原住民在凱達大道上(以及在他們家園)的怒吼、到模擬“立院”的公民審議,台灣的人民正在實踐不一樣的政治想像,並且揚棄那些舊時代的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