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假面時代 我們為什麼都要裝(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8-07 09:16:46  


 
  從咖啡到紅酒

  要想裝,必須借助某種工具。

  “裝指南”裡一定會指出,要裝某種身份,可以去哪些地方。北京的後海、798、單向街書店,上海的田子坊、1933屠宰場創意園、紅坊文化藝術區,南京的頤和路公館區、先鋒書店,廣州的沙面、小洲村,全都榜上有名。

  最流行的裝小資去處就要數星巴克。

  高級寫字樓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在中國,星巴克咖啡和小資生活方式畫上了等號。

  早年港產電影裡,白領們喜歡端著一杯咖啡疾步走進辦公室。

  “當它們(咖啡)到了上海,幾乎成了一種時髦。在咖啡館裡坐著,能夠看到這個城市的風格。靠窗坐有一個美人,鮮紅的嘴唇,十指尖尖地捧著一張報紙在看。而上海咖啡館裡的小姐們,那一季嘴上的流行是褐色,像犯病的哮喘病人缺氧時的顔色。”陳丹燕在《上午咖啡下午茶》中用時髦概括咖啡傳入中國的大都市。

  諸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咖啡是白領、小資出場的最佳伴侶,這種香氣濃烈的飲品被符號化了。

  端著一杯咖啡就是一種姿態,潛台詞是,你擁有某種身份和品位。在星巴克,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是25元人民幣,沒有昂貴到工薪階級不能負擔。25元咖啡不能區隔社會地位和階層。於是,紅酒來了。

  《紅酒指南》上勸慰那些新人:“完全不用擔心自己不懂紅酒,因為沒有多少人是真的懂,所以裝唄。接到滿是外文的酒牌,你當然完全看不懂,隨口報出一個你好不容易記住的酒來,就好像你家裡藏了幾萬瓶好酒似的。”

  《紐約客》駐華記者歐逸文描寫過一對在中國做紅酒生意的父子。“在中國,紅酒作為一種奢侈品,其消費具有顯擺的功能。”進口商處理賣不動的紅酒,方法就是加價。“消費外國酒是步入中產的標誌,美國人六十年代之所以開始熱衷於紅酒,也是因為那時的電視廣告和噴氣式飛機服務都力圖把紅酒推銷為一種所謂的生活品質,今日中國所發生的,也許是老調重彈。”

  “我在St.Estephe列級莊品酒會”、“品酒會開始”、“橡木酒窖的品酒會不錯”、“今天的拉菲不對胃口”,表明“人在品酒會”的微博狀態,讓小資們享受於別人的羨慕嫉妒恨。

  裝到最後,不但別人分不清什麼是裝,什麼是不裝,甚至自己也會分辨不清。

  如果一定要說傷害,裝的傷害指向自己:裝得不好,顯得可笑;裝得好了,卻更可悲。還有什麼比做回自己,更愛惜自己呢?

  (文中人物為化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