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經濟下行屬正常 減稅應有大手筆

http://www.CRNTT.com   2012-07-28 09:25:48  


 
  最近的兩次降息操作有兩點改進,一是放寬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的幅度和區間,第一次存款放寬到1.1,貸款放寬到0.8,第二次貸款放寬到0.7。表明央行允許和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存貸款利率的優惠空間。這是向利率市場化前進了一步。從商業銀行的利率調整來看,以一年期定存為例,形成三大梯隊: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公布的利率為3.25%,相對於央行的基準利率上浮8.3%,一年以上定存執行央行基準利率;中信、光大、華夏、浦發等股份制銀行為3.3%,上浮10%,一年以上定存與五大行一致;城市商業銀行一年期定存上浮10%到頂外,南京、廣州和渤海銀行中長期定存利率三大梯隊中最高。對於居民來說,可以貨比三家,對於銀行來說,也可以自主選擇目標客戶,服務出現差異化。然而,實際情況是,存款利率普遍上浮,資產合理配置效率提高,而貸款利率的競爭效果並不明顯,對於中小企業融資的利率優惠有限。二是第二次操作實施了非對稱降息,開始了差別化的利率調控,存貸款利率調降的幅度相差6個基點。這樣做是對的,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實際是貨幣當局對輿論批評的一種回應,但也是不夠的。因為,現在的利差還有3.25個百分點。如果按照1.1和0.7的浮動區間來看,利差就不算大了,但在目前的情勢下,實際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要知道,長期實施高利差政策,已經嚴重扭曲了中資銀行的行為,有百害而無一利。一是在去年全球銀行的利潤統計排名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成為全球最賺錢的三家銀行,工行以432億美元的稅前利潤蟬聯榜首。這些利潤來自老百姓的腰包,不管你是存款,還是貸款,都等於向銀行“捐款”。因此,國有銀行的高利潤並非國人之福。二是這種“不賺錢都難”的情況是由於央行的利率管制和利率政策造成的,非商業銀行的貪婪。但是,它卻使得商業銀行的日子很好過,既無虧損的壓力,更無破產之虞。誰還會去改進經營管理呢?這是一種養懶漢的制度。三是這種政策造成一種反向激勵,它鼓勵銀行的不當放款,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資產。因此,銀行業的高利潤只是個表象,它掩蓋了銀行業的風險。2011年末,中國信貸規模總存量達55萬億元,特別是銀行系統內的中長期貸款都是以人民幣資產為抵押貸放的,諸如像礦產、廠房、房地產等抵押物,當經濟下行,資產縮水,風險也會增加。如果不良率上升2%,1萬多億元的利潤就化為烏有。四是它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不是風險定價競爭,而是做大規模競爭。因此,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雖大,利潤雖多,但卻不強。將中國經濟命脈系於這些虛腫的國有企業,將來是要出大婁子的。五是銀行的高利差使得銀行的盈利水平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等於從實體經濟中吸血,不利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換。正因為如此,我們支持上述的政策操作。

  7月12日,央行發布《2012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4.86萬億元,同比多增6833億元,6月份新增貸款9198億元,同比多增2859億元。然而,從貸款結構來看,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的比例再次上升,上半年票據融資達7642億元,中長期貸款的比例從5月份34%降到6月份的30.75%。說明金融部門對“穩增長”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或者尚未發揮出來。因為,票據融資折射出市場信貸需求情況,銀行會根據市場情況自動調節信貸額度,當信貸規模偏緊且需求旺盛時,銀行會壓縮票據業務;反之,銀行趨向釋放票據業務,拉動信貸增長。現在的情況是,經濟下行,企業的利潤受到擠壓,4月、5月兩個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分別下降2.2%和5.3%,與此相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銀監會的數據顯示,不良餘額一季度較上季度上升4.9%。於是銀行信貸審批的標準會更嚴。在貸款投放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銀行為了保住規模,於是票據融資再次發揮了作用。因此,分析問題和觀察現實,不能只看總量不看結構,這樣往往會出現差錯。

  從中長期來看,由於體制僵化、結構失衡,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不去推進改革,加快調整,而是利用這種帶有鮮明統制色彩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強烈干預經濟運行。2001年年末,中國M2存量15萬億元,今年6月末達92萬億元,10年間經濟總量增加1.5倍,而貨幣供應增長6倍。特別是近幾年,為刺激經濟,貨幣供應的增長更快,我們往往是用兩三倍的貨幣來換取GDP的增長。不僅成本太大,而且造成流動性泛濫,吹大了資產泡沫。有人說,貨幣池子裡的水已經很深,不需要進一步放水,但也正因為池子裡的水多,也便於“興風作浪”。這也是貨幣政策難以穩定的原因。要知道,中國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與市場經濟國家不同,人家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旨在釋放流動性,以促進銀行向私人企業放款,而我們的情況則是政府和國企直接向銀行借貸,私人企業拿到的貸款很少。而政府投資搞建設注定是低效率的。

  應當看到,貨幣政策作用的空間已經不大,一是由於政府很難像2008年那樣再搞幾萬億投資,退一步講,就是再搞幾萬億投資,效果也會遞減,帶來的問題更多;由於已經用的政策也用得差不多了,其實,加快項目審批,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都是貨幣政策的體現;特別是由於經濟下行,市場偏冷,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很多企業都在壓縮生產規模,對資金的需求欲望不強,而有需求的企業資金又流不到那裡去。因此,放鬆貨幣信貸政策,釋放的資金不一定會流到實體經濟上去。關鍵也許在於如何增加消費,活躍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