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增長 宏觀政策不能反應過度

http://www.CRNTT.com   2012-08-24 08:40:06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訊/儘管二季度經濟增速 “破8”,但一些經濟數據透露出的積極動向值得注意。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原證券公司董事、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苑德軍文章表示,如二季度經濟的環比增速為1.8%,較一季度上升了0.2個百分點;作為經濟月度核心指標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月顯現出明顯的上升勢頭等。這些都表明,中央政府“穩增長”的系列政策措施正取得實際成效。中國經濟在二季度已基本見底,下半年將緩慢回升,全年8%的增速是可以實現的。

  文章指出,在“穩增長”取代“控物價”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不能再推出類似“四萬億”的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因為不僅會加劇產能過剩,導致巨大的資源浪費,還會加大通脹壓力,延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也不能再走簡單依靠投資刺激經濟的老路。“穩增長”須從四方面入手:

  第一,把產業轉型作為 “穩增長”的著力點和新動力,加快推進產業轉型。產業政策是指導和推進產業轉型的主導性政策,政府在出台產業政策時,要考慮到其引起的產業調整給經濟帶來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盡可能避免經濟大的起伏波動,要保證產業政策的連續性。中國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禀賦、產業基礎、人才條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必須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確定適應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和本地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不能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搞“一刀切”。

  金融是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因素。產業升級、產業擴張、產業集聚等一系列與產業轉型相關的活動,都離不開金融支持。適應產業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和信貸政策應該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的地域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規模結構,使信貸服務由重視國有大企業向重視中小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商業銀行由經營傳統信貸向注重發展綠色信貸轉變。

  第二,深化改革,提升“制度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當前,CPI持續走低,而改革又成為解決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的關鍵與瓶頸,公眾對深化改革形成了廣泛共識,要求深化改革的呼聲很高,這為深化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經濟環境與社會基礎。近年來,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越來越多。從項目立項、土地轉讓、市場准入等,政府審批的範圍越來越大,權限越來越廣。政府在“審批經濟”中所處的這種主導地位,與其在市場經濟中應該擔當的角色是相悖的,其不利於要素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化,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應明確界定政府的權力邊界和行為邊界,把應該由市場來辦的事交給市場。要深化金融改革特別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利率真實反映資金供求關係,消除產生銀行“暴利”的制度條件,降低融資主體的融資成本。要加快發展社區銀行、村鎮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滿足小微企業和“三農”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