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關系的再正常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8:41:58  


 
  首先,雙方出於戰略需要匆忙簽署條約,留下很多的問題導致政治關系正常化不完全。1972年,中國從反蘇聯美的大戰略出發,決定盡快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盟友日本恢複邦交。日本同樣因為中美蘇三邊戰略格局變化匆匆改變對華政策態度。由於中國沒有參加日本戰後處理的舊金山和會,很多歷史問題的處理中國沒有參與其中。事實上,1972年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機會,但是由於服務大戰略需要關系盡快實現正常化優先的思維錯過了機會。據日本資料顯示,田中首相在同周恩來總理會談中曾經提到釣魚島問題的處理,周恩來當即表示這次不談這個。如果這個記錄屬實,至少說明中日領土爭端的問題在邦交正常化過程中是被戰略性地忽視了的。

  第二,1972年正常化屬於中日政治精英的政治決斷,但兩國民衆之間的情感正常化是不完全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參與者人數非常有限,特別是中國方面基本上是毛澤東一人決策,周恩來負責具體執行。整個過程在雙方有限的政治精英交涉中完成,民衆沒有能夠有機會參與中日最初和解的過程,這一點與戰後的德法和解的進程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毛澤東的絕對權威以及把日本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和廣大日本人民分開的說法,讓中國國民接受了這種完全自上而下的外交決斷。之後的事實證明,這種缺少雙方民衆參與的日中和解很不完整。

  第三,“72年體制”帶來的主要成果是中日經濟關系的正常化。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裡,中日經濟相互依存有目共睹,英廣全球服務(The BBC World Service)在2011年3月的調查顯示,對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加的擔憂,日本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意大利最高接近60%,加拿大55%,美國53%,法國52%,德國52%,韓國49%,澳大利亞47%,墨西哥43%,英國41%,日本30%。這一方面說明中日經濟關系的高度互惠,但也證明了單純的經濟關系加強並不會直接轉化為政治關系好轉和社會聯系緊密,後二者需要雙方特別的努力才能夠實現。

完全正常化的不可能

  當我們抱怨中日關系正常化不完全的同時,不能忘記中日關系本身內含的一個悖論,即中日關系完全正常化的不可能性。為什麼這樣說?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日本,中日關系都不是普通的雙邊關系,而是非常特殊的複雜關系,討論中日關系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那樣的敏感。歷史上悠久的文明和在亞洲的無敵地位加上現在的大國地位的“大中華”始終讓日本感到有自卑,而日本侵華歷史又讓中國人總是不能抹去被“小日本”逼到差點亡國滅種的邊緣的恥辱。中日雙方誰都不願意居於對方的下風,這些又同兩國的民族主義相結合,使得雙方在審視對方的時候總難以避免感情色彩和不那麼寬容。而在各自國內談論對方的時候始終存在著政治風險,對於“聰明人”來說,要在中日關系表態批評對方往往在政治上意味著安全或至少不會出錯,這種思維客觀上也反映了中日關系的不正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