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制度源頭上消除債務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3-12-24 09:04:18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示地方債務風險,事實上,這只是中國債務困境的一角。事實上,當前,無論是中國的金融部門還是非金融部門,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私人部門,都面臨著高債務模式已經變得不可持續的問題。

  證券時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稱,目前,中國的信貸規模已經名列世界第一,M2/GDP達到2,遠超過日本的1和美國的0.7。當前,中國企業信貸/GDP達到130%。中國全社會信貸杠杆在2008年之前的若幹年一直都維持在150%的水平上,且波動幅度不大,其中企業信貸占比為96%。2009年以後,信貸規模出現了快速上漲,2010年升至124%,2012年升至130%。此外,信貸資金投放還一直存在“重大輕斜等結構性矛盾,信貸投放集中於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傳統行業,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與新興行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夠。

  文章分析,債務也有自身的周期規律,一般而言,負債會提高當期需求,帶動收入和資產價格上升,改善各主體償債能力,經濟預期回報較高則會有更多債務需求,形成一個正反饋的加杠杆周期,當正反饋過程結束後必然面臨去杠杆壓力。轉折點一般在資產價格開始轉向時,背後是貨幣政策收緊。

  企業部門的債務周期對應著產能周期。加杠杆、增加借貸對應著產能擴大,接下來是去杠杆、去產能。目前,中國實際產能利用率僅為70%左右。2008年以來,從杠杆率的行業分布來看,中國資本密集型部門產能過剩比較嚴重,而且越是哪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其資產負債率越高,其中主要集中在地產和基建相關產業鏈的重資產行業中。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從局部行業、局部產品的過剩轉變為全局性過剩。在我國24個重要工業行業中有19個行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宏觀大環境發生了結構性改變,特別是對於大企業而言黃金增長期已趨於結束,人口、勞動力、儲蓄率都面臨著結構性變化。對大部分製造業企業而言,勞動力成本將逐步提升,工業企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保在盈利大幅下降的同時,一些大企業卻仍寄希望於通過借貸進行資本套利。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非金融部門借入的外債餘額4879.38億美元,以當年匯率平均價計算,折合人民幣3.07萬億元。企業部門通過非正規渠道借入的外幣私債可能存在相當規模比如通過境外募資,然後與國內企業在境外機構進行貨幣互換交易轉入國內。在過去人民幣漸進升值的路徑中特別是近三年,由於美元的利率水平較低,低於人民幣,負債外幣化可以獲得顯著收益。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