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俄羅斯強大只在一種情況下對中國有利

http://www.CRNTT.com   2014-04-01 09:19:08  


 
  回顧中美和中俄關係,可以看到,美國視中國為主要威脅,認為中美衝突不可避免,雙方矛盾很難調解,必將加劇。中國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雖然中美經濟聯繫極為緊密,但是美國作為世界霸主永遠不忘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美軍在此建設無數基地,從韓國、日本到菲律賓,矛頭直指中國。占領阿富汗也是包圍中國的一個環節。

  如果說中國以前處於守勢,只能對美軍在周邊地區的存在表示不滿的話,那麼最近中國開始逐步轉為緩慢的進攻,比如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在經濟領域,美國雖然很難阻止中國在東南亞擴大影響,卻仍在拉美和非洲阻撓中國。

  古代中國通常不會受到戰爭和外部影響的致命威脅,但在近代史上卻多次遭受沉重創傷,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部分主權,上千萬人慘遭荼毒,陷入長達一個世紀的深刻危機。後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沙俄也被中國視為西方侵略勢力的一部分,割占了大片土地。但是在十月革命之後,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開始改變,孫中山把聯俄聯共當作反抗西方侵略的支柱,國共兩黨此後在抗日戰爭中得到蘇聯大力支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蘇友誼進入“黃金時代”,不僅因為兩國有共同意識形態,還因為美國公然幫助蔣介石盤踞台灣,阻撓中國統一。蘇聯隨後幫助中國在朝鮮戰場同美軍作戰,援建中國工業和軍隊,培養專家。50年代末赫魯曉夫試圖改善蘇美關係,開始與中國交惡,撕毀合作協議,撤走專家,製造摩擦。

  1969年甚至爆發邊境衝突,1979年煽動越南抗擊中國。迫使中國在70年代初決定恢復中美關係,利用美國牽制蘇聯。80年代中美共同對抗蘇聯,抵制蘇軍入侵阿富汗。

  80年代中期,中蘇關係開始好轉,1989年實現和解。

  蘇聯解體後,中國日益明顯成為美國眼中的主要對手,但是北京堅持改革開放,逐步增強內部潛力和外部軟實力,發展市場經濟,成為世界工廠,化解傳統價值觀與西方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保證黨對國家的領導,加強軍隊實力,擴大對外經濟聯繫,努力以和平途徑迫使對手遠離中國核心利益區,迫使對手滿足中方要求。

  日本作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處在美國地緣政治和軍事保護傘下,中日任何衝突都只是中美全球矛盾的局部表現。總體來說,日本是美國用來遏制中國的主要工具。美國不斷加強地區軍事實力,主要企圖是阻止中國向鄰國施壓,阻撓大陸收複台灣。但是對中國來說,台灣問題遲早必須解決,絕對不能妥協。從中美實力和影響力此消彼長的速度來看,現在談論統一問題可能為時尚早。

  在這種情況下,俄是中國天然盟友,兩國不僅相鄰,而且有共同利益。中俄共同的地緣政治對手是獨霸全球的美國和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兩國在50年代已有真正兄弟般互利聯盟的經驗。最近四分之一世紀,中俄戰略合作關係不斷完善。如果說在90年代主要具有非系統性經貿合作性質的話,那麼在上合組織成立和普京執政後,中俄戰略合作越來越具有深謀遠慮的理性特點。

  多年以來,中俄都試圖在現行國際關係框架下改善自己的地位,但是全球霸主美國顯然並不打算放棄遏制中俄的政策。中俄創建金磚國家機制,構建全球聯盟,雖然沒有軍事性質,卻明確定位於建立多極世界原則。中俄領導人之間的友好關係建立在共同理解兩國核心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認為中俄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捍衛自身利益,建設新世界秩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