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黨產”華潤:香港起家的紅色央企

http://www.CRNTT.com   2014-04-22 10:59:06  


 
  香港社會的“穩定劑”

  在擅長做生意之餘,華潤的特殊定位,也使得其在內地對香港的援助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世紀60-80年代,一個叫“三趟快車”的稱呼被稱之為了香港人的生命線。而這裡面,必定缺少不了華潤的影子。

  原來,當時為了解決出口香港物資的運輸問題,1962年春,經國務院批准,鐵道部、交通部、外貿部共同協調,從武漢江岸站開出一列快車,經由沿線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至深圳,專門運送出口香港的商品。

  1962年3月20日,751次快車從武漢江岸出發,行程1254公里歷時53小時,滿載著運往香港的出口商品,開進深圳。在751次快車開行100列時,國務院決定,在上海、鄭州加開兩列快車(753、755次)。

  這“三趟快車”,由外貿部牽頭、內地各糧油進出口公司組織貨源、鐵道部組織運輸,由華潤公司在香港組織銷售。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時期,三趟快車也從未中斷過。負責此項工作的華潤旗下公司五豐行至今在香港還有著很高的威望,“五豐食品”也受到香港人的普遍信賴。

  “出口總代理”的艱難轉型

  早在建國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承認新政權,中國的貿易夥伴局限於蘇聯和幾個新民主主義國家,正是通過香港這扇大門,中國才打開了通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通道。

  1952年,華潤公司被指定為中國各進出口公司在香港的總代理,劃歸中央貿易部管理。1954年德信行、五豐行和深圳南洋貿易公司並入華潤,公司得到進一步改組和擴大。而當時陳雲之所以能做出“政府統銷”的決定,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正是基於他對華潤的充分了解和信任。

  直到1980年代中期,華潤一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在港澳及東南亞的總代理,保證香港市場供應,協助內地制訂對港及海外出口計劃、擴大出口,銜接貨源並建立銷售網絡,與世界各國加強貿易聯繫,進口內地所需商品,賺取外匯,為計劃經濟年代的中國外貿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外貿領域進入新階段。華潤的變革時代也隨之來臨。

  當時國家允許各省、市、自治區到香港開辦窗口公司,於是華潤通過成立“省市聯絡部”,把國內同行帶進香港,又把自己代理多年的出口商品交還給各省市—這意味著華潤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拱手讓出。當“總代理”的地位不複存在時,華潤也曾經痛苦、仿徨過。所幸,它並沒有沉淪。

  其實早在1977年下半年,華潤就開始醞釀擴大實業投資。自1978年,四年中華潤新辦公司52個,其中獨資29個,合資23個。自此,華潤由代理貿易向自營貿易轉型,努力發展中長線投資項目,重點投資了零售、房地產、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漸趨大型化和專業化,為今天成為香港和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多元化企業之一奠定了基礎。

  1983年,華潤將所管理的下屬機構經重組轉為以股權為紐帶的公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此後華潤的業務由總代理貿易轉向自營。

  1986年華潤開始接觸資本市場,1992年,華潤集團注資上市公司永達利,更名華潤創業,成為華潤系第一家上市公司,開創了中資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先河。1993年,華潤創業收購勵致國際30%股份,並於1994年順利上市。1990年代中後期,華潤旗下五豐行、北京華潤置地、勵致國際等企業先後成功上市,華潤同時積極和國際資本接觸,正式開始了借助資本市場壯大企業的發展階段。2000年,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打響投資內地房地產的重要一炮。

  從2000年起到現在,十餘年間,華潤圍繞地產、超市、啤酒、紡織、電力、微電子、水泥、燃氣、化工、醫藥、純淨水等領域,組織了一系列的併購重組,由此擴大了今日華潤的產業基礎。這一舉措,被當時業界稱為 “紅籌摩根”、“資本大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