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一波官員下海潮來臨?

http://www.CRNTT.com   2014-04-28 10:39:07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訊/今年3月,杭州市金融辦原黨組書記、副主任俞勝法辭去公職,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或將出任阿裡網絡銀行行長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

  這是又一起政府官員辭職下海的案例。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僅廣州市就有4名縣處級(含)以上的官員辭掉公職,加入民企或上市公司擔任高管。在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訪局原副局長黃力群也於2013年10月辭職,加盟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

  當諸多的零星個案接連出現時,人們不免會猜測:中國會迎來新一波官員下海潮嗎?  

  重新打量“官員下海”

  我國此前已有過兩波官員下海的熱潮:第一波發生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第二波則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前後,從時間段上看,集中在2002~2003年。

  也正是從本世紀初,公眾對“官員下海”現象的討論日漸升溫。這場持續了十多年的社會輿論爭議,主要聚焦於一個核心議題:是否以及如何對“下海官員”或者“官員下海”予以約束。因為,在人們看來,含混曖昧的政商關係使得下海後的官員仍握有不可小覷的“剩餘權力”,他們依靠此前在官場中積累下的關係網和人脈資源等,一旦馳騁於商界後,仍可借助其剩餘影響力在競爭中獲取不正當利益,甚至淪為洗白貪腐所得的暗道。

  應當說,十多年前,這種對“官員下海”可能引發負面效應的警示,時至今日仍不顯過時。但是,今天當我們再回頭來看,當初的預警或許也被人為“放大”了。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多年過去了,在我國查處的數以萬計的貪腐案件中,有大量的在職或退任官員和企業家涉貪被查,但涉及下海官員的案例並不多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