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擺脫增量思維怪圈 全力推動存量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8-09 11:01:53  


相比於找個東西來“替代房地產”,倒不如下定決心推動“存量”改革。
  中評社北京8月9日訊/近日,好多家媒體連續發表評論,討論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誰能替代房地產”的問題。這些評論的大意是,房地產投資放緩,加上工業產能過剩導致的工業投資放緩是拖累當前中國GDP增速的最重要原因。由此,當前困擾政府的“穩增長”複雜問題就可以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誰能替代房地產”?

  這些評論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穩增長”,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消費和出口基本上是靠不住的,因為出口是靠天吃飯(依賴外部經濟環境的改善),而消費短期內要有較大增長似也不太可能(消費需依賴收入提升),那麼剩下唯一可靠的,就只有投資了,只是不能再依靠房地產投資和工業投資,而要依靠在政府主導下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城中村、棚戶區的改造投資。可以看到,這恰好也是目前中央政府“微刺激”政策的關注點和著力方向。

  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家趙曉、經濟學博士陳金保文章表示,上述觀點折射了中國當前經濟轉型中的困境,即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的未來持續增長必須擺脫投資依賴症,但面對經濟增速下行的嚴峻現實,怎麼琢磨來琢磨去,好像離開投資也想不出別的什麼好辦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討論中國經濟大勢,非要尋找個什麼主導因素來“替代房地產”,只能說明我們的思維還沒有跳出“增量”的怪圈。

  談到宏觀經濟問題,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公式是“GDP=投資+消費+淨出口”。這個公式是從需求的角度按照支出法來計算地區生產總值的,GDP增長率由三大需求此消彼長的增長組合所決定,即通常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淨出口這三者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也稱貢獻率)是三者當年的增量分別占GDP總增量的比重。這就是經濟增長“增量”思維的理論基礎,前面提到的這些評論也正是根據這個公式分析推導得出了現在要依靠在政府主導下的基礎設施投資的結論的。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公式的成立有兩個前提:其一,公式中的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指的都是當期值,而不管當期值對今後產出值的影響如何;其二,生產效率恒定不變,即產出只決定於資本存量,而與資本存量的使用效率無關。

  如果從短期來看,有沒有上述兩個前提條件並不重要,但如果拉長了周期來看,有沒有上述兩個前提條件就很不一樣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物資資本存量增長率、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率和技術進步。其中技術進步是個很重要的變量,其內涵包括純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效率的提升,管理方法改進帶來的產出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說,從中長期看,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新投資的“增”,還取決於存量資本的“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