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浴火重生”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09:44:58  


 
  去投資依賴

  文章稱,新常態為去除投資依賴症提供了必要環境。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各自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及其動態,來分析投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係,進而揭示新常態的去投資依賴作用。

  可以明顯地看到,經歷了2008年的暴漲以及隨後2009年的暴跌之後,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開始趨於穩定,其絕對值保持在小於5%的範圍內。鑒於國際環境進一步趨緊和國內出口部門結構調整,研究者一致認為,這種狀況今後將長期持續。

  除去淨出口,國內消費和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體相仿。考慮到國內消費長期相對穩定且變化緩慢,這樣的推論就應當成立:倘若投資增長率下降,中國GDP增長率將隨之下降。事實正是如此。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平均26%左右,但是,自2011年緩慢下降之後,在2013年降到18%,2014年上半年更降至16%。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節節下降,中國GDP增長率亦步亦趨,也逐漸降到7%~7.5%之間。

  以上分析表明:投資增長率下降是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的主因。這意味著,如果說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之一,就是改變依賴投資的增長格局,那麼,新常態無疑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宏觀環境。這正是我們多年孜孜以求的局面。

  擠水分

  文章分析,國民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逐漸減弱,還為去除中國經濟中的水分,提供了有效途徑。

  說到經濟增長的水分,人們立即想到的是“虛報”,是統計數據的浮誇。地方政府高報經濟成果確是事實,但是,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水分,主要並不表現在統計數據的浮誇上。因為,存在著另一類因素,即中國經濟高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漏統”,可能會抵消虛報而有餘,從而使得中國經濟的實績可能比統計數據顯示的還要高一些。基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一個可稱為“貨幣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國民產出通常難以被統計體系及時、全面、準確地捕捉到。有兩個大家熟悉的事實可為佐證。其一,中國分別進行過兩次全國性經濟普查,每一次普查之後,統計當局都向上修正了原先的數據,修正幅度接近10%。其二,長達20年來,中國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著高於實際GDP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和的態勢,換言之,在相當長時期中,中國一直存在規模很大的貨幣供給找不到對應的去處,用專業術語來說,即中國長期存在大量貨幣“迷失”現象。實踐上,貨幣迷失只有兩種可能:或者,有一部分國民產出未能被及時、準確、全面捕捉到,造成GDP低估;或者,物價上漲的水平被低估了。在現實中,這兩類情況都客觀存在。

  中國經濟中的水分,主要應從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尋找。眾所周知,投資在當年是內需,它直接被計入經濟增長率中。對此,可有兩問:其一,年複一年的投資是否形成了現實生產能力?顯然,如果投資不能順利地形成生產能力,變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與這部分投資對應的增長率就是水分。其二,假定投資形成了生產能力,那麼,這些生產能力是否被充分動用了?顯然,如果生產出的產品因無對應需求而形成積壓,或者,因市場需求不足,這些生產能力自形成之日起就沒有充分甚至根本就沒有發揮過作用,而且是在大量人群收入水平未能提高,從而消費力不足的同時出現產能過剩和產品積壓,與這種狀況對應的經濟增長便是水分。毋庸諱言,產能過剩這種水分,已經構成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死荷重”。

  如果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下降無非只是壓縮了上述水分,這種減速就值得我們舉雙手歡迎。而且,不斷地擠出經濟增長中的水分,正是提高效益、提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也正是我們越過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發達經濟體的必由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