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伯健:安倍的日本與東亞的日本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0:11:12  


 
東亞的日本:尚不明確
 
  在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態度上,東亞並非鐵板一塊。雖然大多數國家都肯定日本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在安全和政治問題上,日本對於各國的意義差異太大。這種差異既與東亞當前的權力結構有關,也反映了各國對日本不太一樣的歷史記憶。
 
  冷戰時期,中蘇分裂導致東亞權力結構發生了突變,為中日關係升溫創造了有利條件,以至於上世紀80年代前後被認為是雙方最接近深度和解的時期。但是,如今中美視各自為潛在的競爭對手,東亞權力結構總體上也表現為中日的戰略競爭狀態,加上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和日本右傾勢力的抬頭,以及領土領海爭端的發酵,雙方的戰略互不信任有加劇之勢,所以,短期內中國幾乎不可能公開支持日本的所謂“正常化”。
 
  韓國方面,雖然與日本同是美國的盟友,彼此之間卻矛盾重重。除了領土爭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問題。日本極右勢力的抬頭常使韓國向中國靠攏,局面甚至一度讓美國都難堪。雖然今年是韓日外交關係正常化50周年,朴槿惠仍然不願與安倍展開正式的會談,相關的紀念活動也紛紛取消。
 
  在與南中國海爭端的大背景下,不少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正期待與日本深化安全方面的合作。日本放棄“武器出口三原則”在該地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菲律賓和越南先後也通過官方渠道對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表示支持。

  相比中韓,日本對東南亞造成的歷史“創傷”相對較小,而西班牙、英法等國的殖民統治才是構建該區域各國民族主義的主要歷史記憶來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南亞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已經慢慢退潮,除了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已經很少有公開譴責日本右傾路線的聲音了。
 
  從西歐的經驗來看,一個區域同時出現多少強國不是什麼可怕的事,問題在於它們能不能形成命運共同體。已是“正常國家”的德國,既實現了對自己戰爭罪行的救贖,與周邊國家達成了和解,也在外交上較好地反映了大部分西歐國家的期待。可惜的是,日本在反省歷史的問題上仍令人擔憂,而東亞離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也還差太遠。
 
  今夏,安倍將發表二戰結束70周年談話,這次談話對日本,對東亞各國都將是一次外交考驗,中韓和東南亞國家可能做出的不同反應也頗值得關注。據稱,一度擱置的中日韓外長會談或在3月的首爾舉行,而在年尾又將迎來第18次東盟(亞細安)10+3領導人峰會,夾在中間的安倍談話或將意味著一場大轉折,但也可能會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當然,這都取決於安倍談話的每一字每一句。
 
  作者劉伯健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RSIS) 在讀碩士生  來源:聯合早報2015年03月03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