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有條件實現中高速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5-08-10 07:24:25  


 
  三、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文章表示,歷史經驗表明,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後,並不必然自動轉入中高速穩定增長階段,而是需要積極作為和妥善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傳統增長動力弱化,各種風險和矛盾交織,新的增長格局形成尚需時日,“三期叠加”特征不會短期改變,各種力量分化重塑的特征比較突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需要堅持長期性、全局性的視角,找准經濟增速變化背後的主導性因素,以新常態這一大邏輯統攬全局,以深入推進“四個全面”為重點,釋放發展潛力,推動經濟轉型,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一)完善宏觀管理框架,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一部分成功實現追趕的經濟體,經濟增速在轉換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除了潛在增長空間收窄以外,很大程度上與宏觀經濟管理不當、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集中釋放有關係。應加快確立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的宏觀目標體系,更加重視就業、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和生態指標,並在此前提下確定合理的增長速度。完善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完善統計體系,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強市場預期管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穩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既要避免追求原來的高增長,也要防止短期經濟慣性下滑,引發系統性風險。

  (二)通過改革釋放潛力,形成增長新動力。堅持效率提升導向的供給側改革,釋放低效率部門的增長潛力。一是在確權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宅基地在更大範圍交易。可優先在京津冀地區試點,促進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二是注重簡政放權的協調性、同步性和配套性,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將簡政放權真正落到實處。各級政府要放管結合,提升事中、事後監管能力。三是加快服務業開放步伐,積極推動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談判,總結自貿區有益經驗,並逐步推廣至全國。四是在軍工產業滿負荷生產與製造業產能利用低下並存背景下,加快推進軍民產業結合,釋放增長和效率空間。五是順應居民消費快速升級趨勢,鼓勵和支持智能家居和住宅、節能環保產品、信息消費、旅遊和大健康消費,培育形成多元消費熱點。六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提升城際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群和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拓展增長新空間。

  (三)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科研人員激勵機制,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增強關鍵部件設計製造和大型裝備的系統集成能力,提升製造業附加值以及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進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全面落實“互聯網+”戰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大互聯網、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力度,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打破壟斷,深化能源、交通、電信、公共事業等基礎產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提升基礎產業運行效率。健全綠色發展目標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環保、節能和低碳等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和投資。

  (四)重建和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地方幹部積極性。原有的地方政府間行之有效的競爭機制,在新常態下作用明顯減弱,地方政府不能再像原來那樣,全力抓大項目、抓招商引資就能實現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如何抓創新發展,很多地方幹部又普遍感到缺少抓手和思路。過去地方政府間行政性競爭正在逐步被市場性競爭所替代,但受體制障礙等因素影響,目前市場機制促進地方發展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同時,由於地方財政壓力逐步增加,地方在配套支撐項目投資的能力也在減弱。需要重視地方幹部中出現的“不會幹”“不敢幹”和“不想幹”等問題,重建和完善激勵機制,讓真正想幹和會幹的幹部脫穎而出。

  (五)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速度雖然下來了,但質量效益的提升空間十分巨大。過去中國經濟存在明顯的“速度效益型”特點,即企業盈利狀況對高速度比較依賴,速度一旦降下來就會有大面積的企業虧損。國際經驗表明,低速增長並不意味著企業就不能盈利。從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結構看,製造業快於農業和服務業,投資品製造業快於其他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快於其他服務業,可貿易部門高於不可貿易部門。部門間效率差距大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產業升級和提升生產率空間巨大。國際經驗表明,處於當前中國這樣的發展階段,改革對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作用至關重要。要用是否有利於提升質量效益、是否有利於讓大多數人民得到真正實惠,作為衡量改革開放的重要標準。新常態下仍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但要的是質量效益更高、更有利於生產率提升、更有利於發展成果公平公正分享的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清除傳統發展方式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使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真正落到實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