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人民幣匯率進入新常態之後的國際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15-08-25 07:07:57  


志在成為全功能主導性貨幣的人民幣,在邁向國際化的敏感時期所表現出的匯率波動,本身就是一種常態性的存在。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幾天,圍繞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較大幅度波動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產生的聯動效應令人民幣輕鬆上了全球頭條。

  中國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喜歡炮製陰謀論、貨幣戰爭論的好事者充分發揮想象力,拼命營造全球競爭性貨幣貶值的血雨腥風景象,有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者乾脆將中國央行的有關改革視作中國經濟政策失敗之後的瘋狂之舉。甚至有人喊出中國此番非要將人民幣貶值10%不可,否則不足以刺激出口。等等。面對各種雜音,中國央行於13日上午召開人民幣匯率改革吹風會,央行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所謂人民幣要貶值10%刺激出口完全是無稽之談;3%貶值壓力已釋放,偏差校正基本完成;人民幣仍然是強勢貨幣,未來還會進入升值通道;而且中國對年內基本實現資本項開放有定力、有信心。事實上,央行官員講話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於相對穩定。預計市場將很快回歸常態。

  文章表示,人民幣匯率發生的小幅波動即在全球產生如此大衝擊,既說明早已今非昔比的中國經濟所具有的巨大國際影響力,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全球經濟的高度聯動使得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的外部效應越來越敏感。試想,如果在20年前,中國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次性貶值5%,儘管也會產生市場波動,但影響面不可能很大,最多被主要貿易夥伴視作中國刺激出口之舉。而今,中國已是全球最主要的製造業國家之一、最重要的貿易體之一,更是在金融領域具有很強後發優勢與發展潛力的超級新興經濟體。在經常貿易領域,人民幣的使用偏好最近幾年急速飈升,假如中國主導的亞太自貿區能夠如期建成,則一個超過5萬億美元貿易量的超級經濟圈將賦予人民幣很大的行為空間。何況西方一直對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戰略”保持著足夠的警惕,認為這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好杠杆。於是,在中國與美國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方一直呼籲甚至要求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恪守承諾的中國確實很乖,人民幣兌美元也一直保持升值之勢。於是,疑似被美國戰略鎖定的人民幣匯率越來越像是易綱副行長所說的僵化的、固定的匯率。而作為人民幣匯率參照系的美元卻成為美國保持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的力量工具。還是深諳國際金融競爭生態的易綱把話說得很明白,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而言,一個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肯定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更有利,因為一個有彈性的匯率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也是國際收支的穩定器,它會逐步調整一些不平衡,使得整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處於均衡的狀態。

  文章認為,一國貨幣匯率,究其本質而言,是其所衡量的實體經濟價值蘊含的國際競爭力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動態變化。對主要經濟夥伴而言,當然不希望人民幣波動,他們最希望能夠在較長時段內對人民幣的匯率變化保持穩定的預期判斷,這樣便於國際產業與金融資本在華經營乃至套利。這也是主要經濟體要求中國保持幣值穩定的戰略意涵之一。因此,面對此次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波動,國際社會立馬變得不習慣,其實恰恰印證中國這些年一直施行的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所付出的代價是多麼嚴重。

  志在成為全功能主導性貨幣的人民幣,在邁向國際化的敏感時期所表現出的匯率波動,本身就是一種常態性的存在。作為代表十萬億美元經濟圈、未來可能代表數以十萬億美元計的超級經濟圈的價值符號,人民幣邁入全球主流貨幣俱樂部,意味著全球經濟和分工失衡的糾偏取得根本性突破。

  所謂的浮動匯率制、盯住匯率制,儘管表現形式不一樣,但都反映出一國經濟在全球分工的主動性或者依賴性。而所謂的均衡匯率,本質上決定用一國國際收支狀況。過去,中國在匯率制度上不時被某些金融主導國敲打,並不是由於中國央行工作不力,或者中國經濟外交水平不夠,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基於實體經濟、貿易體量和金融發育的國際綜合影響力不足以支撐中國走出獨立的貨幣政策。眾所周知,日元儘管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四大貨幣之一,但日元本身並未完全國際化。其背後的原因,除了日本高度依附於美國之外,還在於日本相對狹隘與有限的國內市場束縛了日元的行為空間。而起日本長期以來的島國心態也是其貨幣難以被國際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本就相對衰落的英鎊注定無法重鑄昔日輝煌。

  文章指出,中國貨幣決策者非常明白,唯有有效的貨幣貶值才能真正提振出口,否則得不償失。的確,當下的中國經濟依然相當困難。依照近期在一些省份的實地調研,即便是過去一向保持經濟活力的某些沿海省份,日子過得不錯的企業也大概只占四分之一。而對那些出口導向的企業而言,人民幣即便貶值5%,最多也只是下了一場小當量喜雨。或許,中國經濟面臨的暫時困難是中國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苦與痛。

  對廣大國人來說,人民幣早已是中國國力的名片。風物長宜放眼量,志在打造三邊均勢貨幣格局的中國,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勢必不時遇到各種困難與阻遏。而中國著眼的,顯然不應是代表60餘萬億元人民幣(10萬億美元)經濟圈的國內市場,而是未來可能代表100萬億元人民幣(15萬億美元乃至更多)超級經濟圈內人民幣的影響力。這個過程注定坎坷,但只要保持足夠的定力,以飽含國家智慧的戰略戰術去推動人民幣超級經濟圈的形成,意味著中國在完成本國工業化的同時,順勢邁入全球主流貨幣俱樂部,更意味著全球經濟和分工失衡的糾偏取得根本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