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文化統合 以《詩經》外交為例

http://www.CRNTT.com   2024-09-01 00:01:14  


 
  1.天下體系:天下方國格局

  《詩經》作品大致產生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相當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在這一時期,以周公和召公為首的周朝領導人,發明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小雅·北山》)、“明明上天,照臨下土”(《小雅·小明》)的天下概念,創建了與之匹配的文明共同體——天下體系,把天下視為完整的政治單位,通過分封建立,形成以周王室(宗主國)為天下中心,加上若干諸侯國以及四夷方國等構成的共同體結構,首次完成人類歷史上“以一治眾”“以小治大”的全球治理體系。②自此,“至大無外”的“天下觀”成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第一個承載著普遍兼容性的全球價值觀。

  “天下”指的是西周春秋時期政治行為體的活動範圍。地理學上有“日月所照,人迹所至的普天之下”的廣義天下與“四方之內的‘中國’”③的狹義天下之分。“天下體系”是一個多元一體的世界地理概念,周和華夏族方國(諸侯國)居於世界地理中心,其他四夷方國居於世界地理周邊,共同形成一個向心結構的多主體圖景。天下體系也是一個文化政治概念,指的是終結亂世狀態達到世界政治一體化的政治制度,如同管子提出的“創制天下”“時匡天下”(《管子·霸言》)之意。

  其實,遠在夏朝時中國就已形成“內華夏、外夷狄”的天下方國格局。周朝延續了商朝的內外服制度,④作為周朝政治聯盟秩序的核心,為聯盟內部各政治實體明確了地理上的方位、距離上的遠近和血緣上的親疏,規定了相應的義務,通過制度的邊界將外部集團納入其中,並試圖用此制度進行規訓。

  2.政治行為體:宗主國、諸侯國與四夷方國

  周朝天下體系更為基礎的政治單位在內部是“宗主國”和“諸侯國”,在周邊則是“方國”“四夷”及其諸多屬國。

  自周文王開始,重視運用分封制在王畿內擴展土地和勢力。武王克商後,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分封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建立諸侯國,到成康之世時大量封國。⑤《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周初分封七十一國,其中以周王姬姓為主體,封四十國(《荀子·儒效》又說封姬姓五十三國),兄弟之國有十五國。由此形成周王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由四周拱衛的一體化宗法分封政治結構,既有中央集權的體制設計構想,也實現了治理上的分權,初步實現“天下王土”的構想。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