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儘早“投石問路”

http://www.CRNTT.com   2008-11-07 11:53:48  


兩岸經貿期待更緊密的合作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訊/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儘快拋出大石頭 ”,認爲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率領協商代表團,為兩岸經貿互動“搬走了許多大石頭”;但是對於將要以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為重點的下一次海協會、海基會的“陳江會”來説,應該儘早“投石問路”,包括“特區式”的實踐,
 
  連日在風風雨雨中跌跌撞撞前進的對岸海協會陳雲林會長所率領的協商代表,終能順利完成各項預定的任務,為兩岸經貿互動搬走了許多大石頭,一如預期地奠定了兩岸關係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在民進黨圍城、堵路、推擠等行動愈演愈烈,幾近不可控制的狀況下,海協會一行甚至規畫要提前離台;不過在離台前,已經預告半年之後在北京舉行的第三次江陳會談,將以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為重點。

  這一次劃時代的會談,雖然因綠營的激烈抗爭而充滿戲劇張力,但達成協議的議題,包括周末包機平日化、北向航線截彎取直、擴大航班與航點等,均早在預料之中,而且可謂渠道已成,只待水到而已,並不能言艱巨。尤其跟下一次要觸及的經濟合作機制相比,就真是小巫見大巫。如果這幾碟小菜都會招來綠營“喪權辱國”之譏,不惜撕毀其和平、守法的笑臉百般阻擋,可以想像難度數十百倍之高的經濟合作機制會面臨多麼巨大的阻力。

  兩岸的經濟合作一直是國民黨與執政團隊近年來大力鼓吹的發展方向;不問蕭“副總統”近年來高唱入雲的“兩岸共同市場”、仿效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兩岸經濟自由貿易區,還是對岸比較偏好的親密貿易夥伴協定(CEPA),本質上都代表兩岸關係超越三通所促成的正常化,更進一步邁向在租稅與關稅上更為優惠、商品與廠商可更自由往來的特殊關係。當禁止三通橫亙道間,用了20年時間才得以去除,則要在短短半年之間,以此為基礎走上更親密的關係,其困難度可想而知。

  最大的困難,端在於我們的人民並未做好心理準備,對於兩岸經貿更進一步鬆綁,可能創造的利益,既無具體的領會,可能造成的衝擊,更如鬼影幢幢,思之即不寒而慄。只要此一障礙不除,以馬政府的行動力與決斷力,任何形式的經濟合作機制都只是夢想,永遠難以成真。但若無法以實際的體驗證明利益遠大於損害,橫亙道中的錯誤觀念也難以去除;兩者形成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惡性循環。

  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對岸錯誤地揠苗助長,基於“騰籠換鳥”的空想,而下重手全面打壓做為經濟成長主要引擎的加工出口部門,倒為兩岸創造了一個被迫走向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中國大陸以廣東地區為主的加工出口部門,在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以及削減出口退稅優惠的重重打擊之下,紛紛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馴使對岸下半年出口成長率直線下降,進而導致多年來高達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驟然跌落至8%上下,識者多認為已落入不安全的區域之內。台灣的中上游產業驟失去出口對象,因而台灣的出超自7月起轉為入超,對大陸的出口轉為負成長,一時半載不見好轉的跡象,導致台灣經濟的擎天一柱也立時崩頹。

  當兩岸經濟都禍起蕭牆、痛受摧殘之際,如何同病相憐、相需相濡,共同度過難關,乃成為雙方共同的迫切需要。這一對難兄難弟急於透過互補有無、互惠互利而降低艱困企業的經營成本、創造提升競爭力的有利條件,就成為突破經濟合作障礙的重要助力。

  但這樣的力量顯然不可能大到化解全民對全面進入特殊經貿關係的疑慮;因此最妥善的做法,就是引導此一助力進入小範圍的區域,在封閉的實驗性地區,從事經貿自由化以及兩岸進一步合作的小規模探索;一方面具體彰顯其可能利益,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另一方面則在此實驗過程中,對軟、硬體建設應興應革之處多方嘗試修正,做為向全面經貿自由化邁進的準備。

  目前醞釀中的營運特區,是從事上述實驗最理想的對象。如果能夠在北、中、南不同地區,設置營運總部特區、深加工出口特區、運籌轉運特區,短期以吸引大陸台商返台投資為目標,中期則做為兩岸特區之間經濟合作的實驗場,長期目標即在於為全區經貿自由化完成充分的準備。同時若藉兩岸高層直接互動的機會,要求對岸除了若干已然運作的特區如廈門及天津濱海新區之外,也可以在海峽對岸福州、漳州一帶劃定更大範圍的經貿特區,與我們的特區相互呼應、連成一氣,共同實驗經貿合作模式,則雙方期待早日完成的經濟合作機制,才能在此一具體基礎上,獲得成功的機會。

  30年來,中國大陸自共產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除了決心與勇氣之外,更有賴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今天兩岸要共渡更為寬闊的惡水,何不儘快拋出大石頭! 

  (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