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能源主權、能源安全與中國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3:29  


能源危機,後果不堪設想。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著名學者楊鴻璽發表論文,全面深入分析中國面臨的能源問題。全文如下:
 
  內容提要  國際資源主權、能源主權問題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問題凸顯。世界能源短缺國特別是世界大國紛紛從戰略高度,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維護其能源安全與主權。雖然國際能源形勢短期嚴峻,但長期看仍謹慎樂觀。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伴隨中國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中國能源缺口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大,能源問題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影響和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要素之一。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爭取和維護能源主權,多管齊下,以“競爭、創新、合作”的三C構想應對國際與中國的能源安全。

  關鍵詞  能源主權 能源安全 競爭,創新,合作,大國能源戰略 歷史教訓 戰略儲備 戰略杠杆 內外並舉 居安思危 多元化 能源效率

  一、“烽煙獵獵”:資源與能源主權問題凸顯

  主權、經濟主權、資源主權、能源主權。主權(sovereignty)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獨立自主地處理其內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國家憑借這種權力可以以最高權威和獨立自主的方式處理它的一切內部事務和外部事物,而不受任何其他國家或實體的干涉和影響。主權具有對內屬性和對外屬性。主權對內最高的屬性實質上指國家的政治統治權力,它通過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經濟、文化等手段來實現,體現在頒布法律、廢除法律、決定國家組織原則、決定政權組織原則、決定經濟體制、統率軍隊等權力上。主權對外獨立的屬性派生於主權對內最高的屬性。它主要指一個國家有權獨立地決定自己的外交方針政策,處理國際事務和享有國際權利與國際義務,不允許其他國家或其他實體干涉一個主權國家在這些領域中的自主活動。[1]國家經濟主權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資源主權、能源主權提升重要日程。隨著全球化進程向縱深發展,資源,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或稀有資源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作為一國經濟主權一部分的資源主權越來越涉及政治主權範疇。而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等等)同時屬於資源範疇,能源主權也相應成為資源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主權涉及其政治利益、安全利益與發展利益,攸關一國的戰略利益與戰略安全,它既是政治主權範疇,也是經濟主權範疇,戰略意義凸顯。

  各國高度重視維護或爭奪資源、能源主權。油價波動既反映了國際市場的供求結構,也反映了國際關係的權力結構。斯特蘭奇指出,能源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是權力運作的絕對不可缺少的條件,沒有可靠的能源供應就無法獲得安全和財富。[2]各國針對極地資源的“圈地”運動在或明或暗地緊張進行,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近年來積極爭取北極圈的能源主權,同時許多國家染指南極大陸 “資源寶庫”的欲望也與日俱增。2007年,英國外交部計劃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要求獲得對南極洲100萬平方公里海床的主權權利,在南極地區掀起新一輪的資源或能源主權爭奪角力。早在1959年,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1961年生效),宣布“凍結”對南極洲領土主權要求,倡導科學研究和合作。1991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又促成了《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1998年生效),決定全面禁止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50年,使南極爭奪在表面上暫時趨於平靜。不過,經濟、科技發達國家對南極領土和資源的欲望從未減弱過,不少國家以“科學考察與環境保護”為名,一直從事礦產資源的考察和勘探活動。南極海床太深,以現在的技術還很難進行開采,但英國現在考慮提出申請,明顯是為將來爭奪資源做好準備。英國此舉可能掀起新一輪的資源爭奪角力,特別是引起智利和阿根廷的不滿。在當初正式對南極洲提出主權要求的7個國家中,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挪威等4國互相承認各自要求,而阿根廷、智利、英國等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叠,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3]

  中東、中亞、拉美等地區一些油氣資源豐富國家的領導人更深刻地意識到能源主權的戰略意義。伊朗敢於與美國和以色列進行驚心動魄的周旋,沙特等海灣國家能够在風雲變幻的中東地區穩坐“釣魚台”而富甲一方,俄羅斯能够有足够的底氣與歐洲、美國較量,哈薩克斯坦能够平衡大國外交、左右逢源,與這些國家所擁有的豐富能源儲備、也即占據優勢地位的能源主權關聯密切,這些國家高度重視對能源主權的利用和維護,這是其運籌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的重要運作手段和杠杆。2006年5月,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在出席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對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實行國有化是“主權”問題,不容退讓,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是玻利維亞的戰略自然資源,歡迎外國公司參與玻利維亞礦產資源開發,玻利維亞需要國際合作,但前提是外國公司“不能擁有這些資源的所有權”。[4]

  二、總體富足,短期嚴峻: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總攬

  能源問題在國際形勢與世界發展中的分量不斷上升,它不僅是經濟和發展問題,同時也作為政治和安全問題深刻影響著世界形勢和大國戰略。 2008年6月國際油價已經達到138美元每桶, 
石油價格還可能繼續上漲。國際油價成為重大國際主題之一,許多國際會議討論能源問題,許多國家交往也高度關注這一問題。預計2008年的八國首腦會議、APEC峰會也不會忽視能源安全問題。各國尤其是大國加強合作、爭取共贏,既是迫切需要、也是大勢所趨。COMPETITION、CREATION、COOPERATION,可以很形象地概括當前國際能源安全的現狀與出路。 

  (一)能源是支撑世界發展的決定性資源,世界能源總量相對充足但地緣分布嚴重失衡,客觀上成為影響國際能源安全的重大隱憂。世界能源主要依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氣是多數國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長期直接依賴廉價暢通的石油供應。2006年全球石油剩餘的探明儲量為1805億噸,沙特的石油儲量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分別居首。就探明儲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個在中東,中東地區的探明儲量占世界總量的62%,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的探明儲量分別占世界的22%、11%、9.7% 、8.3%和 8.2%。歐亞地區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探明儲量分別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分別占3.3%和3%,阿爾及利亞和安哥拉也分別占1%左右。在美洲,美國石油探明儲量占2.5%,委內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國的儲量也很可觀。中國的石油探明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1.4%[5]。2004年底,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80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和歐亞大陸地區分別占40.6%和35.7%,俄羅斯、伊朗、沙特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占26.7%、15.3%和14.4%[6]。據估計世界石油儲采比至少可維持50年以上[7](中東地區為90多年),而且隨著勘探和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常規油氣資源總量和探明可采儲量還將繼續增長,石油儲采比還將繼續提高。但世界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在地緣分布上嚴重失衡,80%的探明儲量分布在中東、北非、歐亞和北美地區,而世界石油消費的近80%則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8]。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緣分布的嚴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為各國制定對外政策和處理外交關係的重要參考要素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