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曾德成:粵港澳合作新契機

http://www.CRNTT.com   2009-01-12 11:00:27  


杭州灣大橋已經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何時才能陳成爲現實?
  中評社香港1月12日訊/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今天在《文匯報》上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發表文章,認爲這是“粵港澳合作新契機”。文章内容如下:

  粵港澳之間文化交流,是推動其他各方面合作的基礎。自2002年以來,香港與廣東和澳門三地政府,在《粵港澳文化合作》的框架下,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現在有了國家發改委的《綱要》,鼓勵三地自主協商、共同編制區域合作規劃,民政事務局會把握時機,加緊工作,以期在二月舉行的第十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上,達成三地未來五年文化交流合作的大體規劃。我相信,這將可配合整個西九文化區建設計劃的推進。 

  不久前到“長三角”地區遊覽兩條新建成的大橋——杭州灣大橋和蘇通大橋時,一直想著的當然是講了二十年的港珠澳大橋計劃。 

  就在上周四(本月八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裡面講到中央支持盡快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發表這綱要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還表示,港珠澳大橋有望在2009年內開工。 

  越來越多香港人期盼港珠澳大橋早日動工興建,因為越來越多香港人看到,香港雖然仍擁有巨大的優勢,但如果不以遠大的眼光去充分利用香港在地緣上的優勢,就會白白流失機遇。香港人最善於捕捉機遇,而這首先要求善於觀察,從中看準機遇,看到時勢的必然發展方向。到如今,已很少人看不到香港要與內地飛速發展的經濟融合這個必然發展趨勢了。 

           善用地緣優勢 捕捉國家機遇 

  香港雖然未必就是“蕞爾小島”,但市民的確有必要經常到內地看看、到海外看看,以開闊眼界,從實際當中觀察和感受時代變化的脈搏。像這次我在上海一南一北所看到的兩條橋,工程規模都不下於港珠澳大橋計劃,工程難度也很高。兩橋都創下了多個世界紀錄。此外,雖然我未及去看,據知上海還有一條通往舟山群島洋山深水港的新跨海大橋,也長三十多公里。這些橋在不長的時間內相繼建成,是內地高速發展的明證。 

  在城市的經濟發展中,道路、橋樑的建造必不可少。剛發表的“珠三角”規劃綱要,說到要盡快開工建設的,除了港珠澳大橋外,還有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和與西部通道相銜接的高速公路,並且要加快建設廣深港客運專線。推進這些基建設施,將從東北、西北、西南等多方向拓展香港的外聯,四通八達。 

  綱要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強調粵港澳要創新合作方式,為此表明“支持粵港澳三地在中央有關部門指導下,擴大就合作事宜進行自主協商的範圍”,並且“鼓勵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珠三角)與港澳共同編制區域合作規劃”。 

           推進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 

  綱要所述的合作範疇,文化是一個內容。粵港澳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推動其他各方面合作的基礎。香港文化本來就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廣東省於2006年公佈的第一批共7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經委託香港科技大學進行調查研究,證實在這78項中,有34項在香港傳承和發展,包括如廣東音樂、粵劇、客家山歌等。 

  自2002年以來,香港與廣東和澳門三地政府,在《粵港澳文化合作》的框架下,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香港與內地的更緊密經濟合作安排第四份補充文件CEPAIV,講到讓廣東“先行先試”的政策,也包括有文化層面,現在有了國家發改委的《綱要》,鼓勵三地自主協商、共同編制區域合作規劃,民政事務局會把握時機,加緊工作,以期在二月舉行的第十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上,達成三地未來五年文化交流合作的大體規劃。我相信,這將可配合整個西九文化區建設計劃的推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