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歐洲調整對華政策 滲透失望與不滿

http://www.CRNTT.com   2009-01-19 00:15:47  


 
  (二)更加強調關係中的思想意識因素

  歐洲發展對華關係本具雙層考慮:既鼓勵中國不斷改革、開放,給中國以支持和幫助;又要監督和改造中國,引導中國運行在歐洲設定的軌道上。歐盟在一份對華文件中曾表示不會像美國那樣“大喊大叫地”去過問中國內政 ,但歐盟改造中國的目標與努力卻從未放棄,也絕不會放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績雖然舉世公認,但難以割捨的思想意識偏見卻使一些歐洲人對中國的進步不能正視,難以接受。因為,在歐洲頗為流行的斷言是,中國不按歐洲藥方“政治改革”便無發展,至少無持續發展的可能,而這一斷言卻被中國幾十年期間的跨躍式進步,以及不斷迸發的活力所否定。

  歐洲對外關係中推行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理念受到挑戰,中國的長足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反而加大了歐中間的隔閡。德國議會執政的聯盟黨黨團發言人發表的“亞洲戰略”政策報告斷定中歐之間產生“模式之爭”,歐洲需“加強與民主國家關係”,而將中國作為另類國家處理。薩科齊總統近日也以“堅持西方價值觀”為自己就涉藏問題上的錯誤言行辯解。當然,他有意抹殺了一個真理:任何價值觀的基本品質都應是尊重事實,以誠為本。

  (三)難以適應中國國際地位的迅速增長

  中歐間並無地緣政治的衝突,且在國際事務中具有比較廣泛的共同利益與合作餘地,不過中國的大步發展以及國際作用的明顯提高也使歐洲有些不適應、有些不放心。歐洲積極評價中國的一些外交表現,但又對中國外交常有微言:一是責備中國沒有按照它的期望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二是與歐洲“配合不夠”,在發展與非洲關係等問題上“踩了歐洲的腳”,觸犯了歐洲的勢力範圍,特別是以與歐不同的行事方式破壞了歐洲在非洲的信譽。

  進而言之,面臨迅猛發展的全球化大潮,在歐洲興起一股被稱為“新大西洋主義”的思潮。這種思潮斷定,新興力量對活力相對衰退的美歐形成巨大壓力,尤其是思想意識與西方不同的中俄兩國日增自信,不買西方的賬更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國際力量對比與西方總體上佔優的大趨勢。據此西方要互幫互靠,幫助美國緩解、扭轉其國際影響力下降的局面。法國總統薩科齊去年初提出了“相對大國論”,稱冷戰後一段時間以來的美國為主的“單極世界”已告終結,而被一種群雄畢至的時代所替代。在這新時期,並無如美國那樣全面佔先的典型大國,形勢走向十分不清,西方尤需以自身價值觀為座標,攏緊隊伍,才能使世界走出混沌,求得穩定、繁榮。這種思想強調中國與歐洲的競爭關係,從宏觀上拉開了歐中的距離,內含對中俄的深度疑慮與防範,有損歐中雙方的政治上的互信。這與希拉克總統戰略上借重中國以及與中國制度差別間更著重前者的政策相比,有所後退。法國素來是歐盟政治領頭羊,在促進歐中關係上發揮積極作用。當前薩科齊的政策取向卻給歐盟對華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