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教育史影響最深的變革——壬戌學制

http://www.CRNTT.com   2009-01-24 09:06:09  


 
  學制以7項標準作爲改革的指導思想,即: 

  1、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 

  2、發揮平民教育精神; 

  3、謀個性之發展; 

  4、注意國民經濟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 

  看得出來,這7項標準十分重視教育爲社會發展服務,同時兼顧人的個性發展。不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疫條“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 

  壬戌學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階段模仿美國“六、三、三”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按照中國國情,小學又分兩段:初小4年、高小2年。對于這一點,陶行知是這樣解釋的:“新制六年小學,在鄉僻之處,雖不易辦到,然四年國民小學,或優爲之。”其所言“四年國民小學”即“初小”。 

  新學制與1913年頒布的“壬子癸醜學制”比較,原先初等教育7年(國民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變成6年,原先的中學4年增加到6年。幷且,高中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分普通、農、工、商、師範、家事等科,又稱綜合中學,即將職業教育納入普通教育,同時又說明“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單設一科或兼設數科”。筆者近年做北京匯文中學民國校史研究時發現,匯文爲教會學校中的名校,當時除了文理兩科之外,居然還有商科(已故書法家、語言學家啓功先生便是1932届匯文商科肄業生)和教育科,個中緣由及至看到壬戌學制後才明白。 

  新學制的指導者和起草者胡適在1922年《對于新學制的感想》一文中說:“新學制的特別長處,在于它的彈性。”他還現身說法—— 

  這個彈性制是很需要的。現在死板板的小學對于天才兒童實在不公道,對于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兒童也不公道。我記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學堂的時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級。後來在澄衷學校,一年之後,也升了兩級。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換了四個學校,都不等到畢業就跑了。那裏學制還沒有正式實行,故學校裏的升級與轉學都極自由,都是彈性制的。現在我回想那個時代,覺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轉學的損失,也不曾受編級的壓抑。 

  陶行知則從鄉村教育的角度來說明“彈性”之重要,他在1921年發表的《師範教育之新趨勢》一文中說—— 

  鄉村教育不發達,可說已達極點。……這種城鄉不平均的現象,各國都不能免,但是我國的鄉村,未免也太吃虧了。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鄉村和城市也大不同。例如電燈、東洋車之類等,在城市是常見的,但在鄉村的學校裏要教起這許多教材來,就很困難了。還有放假一層,鄉村和城市也不同。什麽蠶假、稻假咧,那裏能够把部定章程來束縛他! 

  時光過去80餘年。筆者最近看到一篇《志願者支教筆記》,作者爲《鳳凰周刊》記者張婷。文中說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