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海外華商“撤退”不完全地圖

http://www.CRNTT.com   2009-04-12 08:46:00  


 
  宮經歷過1998年俄羅斯金融動蕩,彼時一夜之間,盧布(舊)對美元的匯率從1∶5000跌到1∶24000,俄羅斯內務部同樣查封了大批中國貨,很多些人傾家蕩產,有些人撤回了國。可十年之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人的市場熱鬧得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命硬”更多因為華商擇木而栖的生存哲學。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東歐巨變後,東歐華商陸續遷居西歐發展,以青田人為例,巨變前,曾有2萬多人積聚於俄羅斯、波蘭及匈牙利,目前已減少到一千多人。離開的大部分人照樣敏銳地尋找到了新的樂土,他們堅信,世界之大,豈無容身之地。

  當然,“命硬”還意味著敢於逆流而上,主動尋求轉型。與那些撤退路線並行的是不易察覺的華商在異國尋求新出路的轉移路線,已經隱約成型。

  男性奢侈品貿易商溫敏琪(化名)的訂貨商均來自意大利,其產品的消費者是中產階級和金融精英男。去年下半年開始,溫的訂單減少了四分之三,現在,她打算開拓消費能力不高的亞非拉市場,“哪個國家都有富人,關鍵要看市場有沒飽和”。

  在迪拜擁有四座大型商城的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陳志遠今年打算進軍美國,奧巴馬當選總統讓他不停稱贊這個國家“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沒什麼不可包容的人”。

  在尼日利亞的溫州鞋商儲海斌也有聽說,在尼幾個家大業大的華商春節後將家族事業轉移到歐美去了,“中國人在尼日利亞的貿易結構太單一,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要有更大的發展,必須轉型”。

  危機前,強者愈強愈安全的道理逼迫著中小華商們反思華商族群的發展路徑——當年巴黎93區的溫州人從事的日貨、箱包、服裝及鞋子的生意,基本都是從完成了“版本”升級的猶太人手中接過的盤,猶太人早已轉型至相對規模和高端的產業,成為危機中抵抗力強的一部分。

  儘管在當下海外中小華商大多身單力薄的背景下,這樣的轉型之路仍顯艱難和個案,畢竟,資金雄厚者才有資本及機會開拓新天地。

  對於他們大部分人而言,更現實和內在的期許寄予下一代,向經濟條件更好、體制更優越的國家移民,或工作。在巴黎做生意的溫州人賈宏的孩子正在大學念歷史,他支持兒子的選擇,“我們當年都是初中沒畢業就出了國,現在小孩大學畢業,還做百貨批發?那可不行!”

  (南方周末記者 潘曉淩,實習生 吳達,特約撰稿 賁鵬 姚望 發自浙江青田、溫州、廣州、北京、莫斯科;《青田僑報》葉肖鐘、巴西裡約華人聯誼會副會長尹楚平對本文有貢獻,特別感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