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唐君毅:20世紀新儒學的一代宗師

http://www.CRNTT.com   2009-04-13 10:54:08  


 
中國哲學原論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唐君毅著手對中國哲學原典作全面的考論和系統的詮釋,歷盡十年艱辛,終於完成了一部空前的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這便是六大本的《中國哲學原論》。該著具體分為《導論篇》(1966年)、《原性篇》(1968年)、《原道篇》(1973年)、《原教篇》(1975年)四個分册。這部著作不但奠定了唐氏在當代中國哲學界的崇高地位,同時也使五四以來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如果說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有開局之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1932年)有奠基之勞,那麼唐君毅的這部有3500頁之多的巨著便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所做的一個頗具規模的建構。

  《中國哲學原論》之《導論篇》是唐君毅繼前一階段對中西文化的廣泛問題加以反省和論述後,再回轉來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對中國古典哲學加以詮釋的第一本著作。全書分別疏解了“理”、“心”、“名辯”、“致知格物”、“道”、“太極”、“命”等七個範疇。此書寫罷,又作《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由此看出,它並不僅限“性”之一範疇,而是涉及到整個中國哲學中的心性學說,實際上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人性論史,與徐複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堪稱是當代這一學術領域中的雙璧。

  《原道篇》是繼上兩書之後,再進而對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綜攝最廣而關聯性最大的範疇——道,加以論述的書。這裡的“道”,不限於道家,更不是專指《老子》,而是對中國哲學中形而上觀念和各種實體學說的一個總綜述,故涉及面很廣,內容極其豐富。因容量過大,本篇有三大册,占了整個《中國哲學原論》的一半篇幅。第一卷專論先秦哲學中之“道”。第二卷以秦漢魏晉哲學中之“道”為論述對象。第三卷為處理隋唐佛學中的形而上之問題的專著,也是唐君毅研究佛學最為重要的一本著作。《原教篇》是《原道篇》的續篇,專論宋明以降之儒學演進,故副題為: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但該著不同於上述幾篇之圍繞一中心範疇或觀念展開討論,而是以比較鬆散的形式泛論宋明一段的儒學思想。此書在論題的專門性和邏輯的嚴密性方面均不如《原性》、《原道》諸篇。作為一部宋明儒學發展史,亦大遜色於牟宗三的同類著作——四巨册的《心體與性體》。

  綜觀唐君毅第三階段的著作,雖以整理和疏解中國哲學原典為中心,但思想創發的情趣並沒有減退。他明確表示,他做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並不追求現代學術所標榜的純客觀的科學的、或只作歷史事實之描述的方式;而是要抒發他本人的思想情感與觀念,以自己的生命活動上契於古代聖賢的生命。此即他所謂“即哲學史以為哲學之態度”,這和熊十力研究中國哲學原典的精神方式是一脈相承的。這清楚地表明,唐君毅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史家,而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充滿著主動意志和自創精神的哲學家。他堅決擯棄用西方哲學之體系和術語來套用中國哲學的方式,堅持中國哲學的自本性詮釋,對現代流行的西式圖解之法心存輕蔑。這一背逆時尚的基本立場,使得整部《中國哲學原論》不但因術語古舊、語言艱澀而有與世疏隔之感,並且連實際上存在著的西方哲學之影響,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也無任何的形跡。

心通九境的大判教

  唐君毅一生的終卷之作,是兩巨册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年),這是他畢生學術的總結,也是其超驗唯心主義心路歷程的最後歸宿。其思想,經過道德自我反省、重建人文精神、詮釋傳統哲學這樣三個階段的漫游之後,最終停泊在心通三界九境的人文心靈世界,以對整個人類文化成果大判教的方式來終局。

  這部偉構綜攝性的思想進路包括了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人生體驗的沉思和道德自我的反省,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人性論的深刻透視和對西方理性主義思潮的呼應,而體證合一生命與心靈的人生之內涵;另一方面是以理智思辯的形式析疏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統中的有關知識、倫理、宗教等問題,而將所有的人文層面都統攝於一超驗心靈的序運流轉之中。因心靈活動表現出種種的不同,故對心靈世界的觀照也就有種種不同的方式,此即本書所謂的橫觀、順觀與縱觀之“觀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